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广东草鱼养殖发展困局与对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巩华  黄志斌 陈总会

广东养殖草鱼有诸多优势。首先是气温高,适宜生长时间长;其次是水网密集,水资源丰富;再次是物流发达,靠近市场;还有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模式多样化,有众多饲料厂家,饲料普及率高。据《中国渔业年鉴(2012)》统计,全国草鱼养殖产量已经达到440万吨以上,占淡水养殖鱼类总产量的1/4左右。其中广东省年产草鱼63万吨,仅次于湖北省的81万吨。

目前,广东草鱼主养区一般有四种养殖方式,分别是鱼种养殖(0.1-0.3/尾、0.3-0.7/尾上市)、中级草鱼养殖(2-3/尾上市)、大级草鱼养殖(5/尾以上上市)、脆肉鲩养殖(7-11/尾上市)。鱼种养殖主要集中在中山黄圃、惠州博罗、佛山三水等地,主要供应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成鱼养殖主要集中在广州、中山、珠海、佛山、云浮、肇庆、惠州等地,其中又以广州番禺、中山黄圃、佛山顺德最为集中,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区域集中、分级养殖的特点。自2001年起,广东大力推广草鱼精养模式,草鱼产量逐年递增,亩产量基本在2000斤以上。

从养殖效益来看,2008年以来由于饲料成本不断上涨,病害越来越严重,产业规模和效益出现下滑。以脆肉鲩为例,主要集中在本省部分地区消费,虽然其养殖效益保持在相对良好的水平,终端市场开拓进展不大,制约其发展。最近两三年,其他各省区草鱼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而且塘头价格高于广东,使粤鱼外运,广东从草鱼消费大省成为输出省。

从整个产业看,草鱼养殖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养殖户大进大出的格局没有改观,草鱼价格波动剧烈的形势也在延续。虽然2011年草鱼价格较好,但20126月起草鱼价格大跌,时至20134月底,各地统级草鱼收购价也仅为4.6/斤左右,起色有限,更多养殖户无奈减养、转养。据了解,今年广东草鱼养殖规模整体比去年下降了大约30%,下半年草鱼养殖才实现扭亏为盈,尤其是大规格成鱼价格上涨迅速,9月份塘头价格已经涨到6.7-6.8/斤,而同期江西的草鱼塘头价8.0/斤左右,因此还有相当上涨空间。

这些是广东草鱼养殖产业“内忧外患”的必然呈现。更加严峻的挑战还体现在: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投入,科技对草鱼养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还面临良种覆盖率低、病害损失严重、养殖模式落后、效益提升乏力,以及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养殖水域生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回到一个基本点上:技术创新。相比较猪、鸡、鸭而言,水产品种的技术仍然是落后的。以行业研究最多的草鱼来讲,草鱼对各种营养的基本需求或最佳配制比例仍然是模糊的,是粗犷的。对各种原料的有效利用率也是模糊的。其他水产品种更是如此。目前草鱼养殖产业在苗种、饲料、养殖等环节在技术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

优良种质是养殖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广东草鱼人工繁育种群良种生产能力相对降低,种质退化,故出现成活率低、生长慢、抗逆性差、体型及体色部分变异、发病严重等问题。省内各市县20世纪60年代起陆续建起国营鱼苗场,然而近亲繁育严重,生产能力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目前省级草鱼良种场建成只有佛山南海百容水产良种场和韶关市始兴县省级草鱼良种场2家。近年来不少科研院校开始原良种的保护与培育,但草鱼家系培育、良种选育需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企业在政策、资金、人力、技术方面进行持久的产学研合作与投入。当务之急,作为草鱼鱼苗生产大省,广东省应根据各自优势,组织实施,开始和加强各级良种场建设,选育出适合地方的优良品种。

从生产支出看,饲料占养殖成本的70%以上,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方法能显著提高养殖效益。广东的草鱼养殖池塘,亩产量基本在2000斤以上,每亩的饲料投喂量超过2吨。一般草鱼的饲料成鱼阶段饲料蛋白25%-28%较为适宜,市场上一般在28%-30%。高能饲料增加了肝脏负担,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的时候,很容易造成亚健康状态诱发草鱼肝胆综合症。草鱼发生肝胆病变以7-10cm的当年鱼种最为普遍,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达40%-60%;病程也长,春夏56月水温上升时开始发病,一般死亡高峰在89月,可以持续到10月底。

据海大集团的调查报告显示,对于粗蛋白含量在26-30%的饲料来说,2-3/尾上市的草鱼饲料系数在2.4-2.8左右,5/尾以上上市的草鱼饲料系数甚至达3.0-3.5。近年来,膨化饲料以消化利用率高、水中稳定性好、便于直观观察和控制鱼的摄食等优点已普遍应用于草鱼池塘养殖中。但是,单一投喂膨化饲料,投入成本高,鱼体体型较为肥胖。而传统通过青饲料投喂的池塘草鱼养殖模式,尽管投入少、成本低、体型也比较修长,但通常产量不高、效益不明显。有研究指出,池塘养殖草鱼投喂膨化饲料与浮萍的搭配比例(干物质)75:25较为适宜。但是盲目地向饲料中添加过多的粗饲料,致使饲料中粗纤维含量有较大的增加,容易造成饲料中蛋白质及热量的水平过低,影响草鱼的生长。未来,如何进行草鱼饲料的科学配比,依然是草鱼养殖的一个重要关注点。

草鱼养殖的另外一个瓶颈问题是疾病问题。常见的危害比较大的疾病主要有草鱼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老三病(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小瓜虫、车轮虫、绦虫病等,各种疾病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流行,给草鱼养殖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其中草鱼出血性病毒病自上世纪50年代发生,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在广东省养殖区域影响严重,病毒感染致鱼死亡率60%-80%,严重时达90%以上。草鱼病毒性出血病还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等并发,致使鱼种、成鱼大批量死亡。目前对于草鱼出血病还没有很好的治疗药物,只能靠预防。广东省自上世纪60年代率先开始进行草鱼人工免疫,在多地取得良好效果。

人工免疫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效果受多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草鱼使用的疫苗品种。2011年到2013年间,我们对各地进行追踪发现,广东地区的草鱼总体成活率大概在60%,其中用草鱼出血病活疫苗的成活率在80%-85%,土法苗的在60%-70%,没用疫苗的在40%-60%。目前草鱼疫苗获得国家批准的产品只有草鱼出血病活疫苗(892株)和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其他大多为土法苗,一部分来自于渔民自制,一部分来自于有些生产作坊的加工,这些制品一般没有详细说明与生产厂家与地址等,效果不稳,有的灭活不彻底甚至造成大批量死鱼事件,如最近在中山、惠州等地都有此类报告。其次,草鱼疫苗是否科学规范使用也会影响疫苗效果。广东大多数地区一般根据鱼种规格在12朝左右第一次注射疫苗,在0.1-0.3/尾时第二次注射。注射操作对鱼体刺激损伤比较大,鱼体应激时间比较长。但方便使用的口服、浸泡疫苗研发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熟化。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预计在3-5年内会有更多产品面市。此外,病原的类型对免疫效果影响也比较大,根据我们对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山东等地的调查,草鱼出血病病毒有3个亚型以上,因此在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工免疫,才能发挥草鱼免疫的主要作用。

养殖用药不规范会产生药物残留和抗药性问题。对待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应该遵循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的原则。从生态和消费安全考虑,建议积极探索中草药的科学使用。草鱼是植食性鱼类,对中草药中的植物活性成分利用更加充分。中草药制剂类型的国标药在2005年地标升国标后越来越多,比如说针对烂鳃、肠炎、败血病等细菌性疾病的山青五黄散、双黄苦参散、板蓝根大黄散、青板黄柏散;针对病毒性疾病的清热散、银翘板蓝根散、黄连解毒散、扶正解毒散、五倍大青散;针对寄生虫疾病苦参末、青蒿末等。使用中要注意产品的组方与工艺科学性、正规性。市场上多有小厂家的自包药,使用这些没经过加工的原料效果一般会比较差。

草鱼养殖面临的生物和水质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更科学、更方便、更经济、更生态的养殖模式将是大势所趋。水体溶氧量的变化是引起鱼塘水质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可通过增氧设备如增氧机、底部增氧设施等进行物理增氧,也可使用化学增氧和生物增氧等方式提高水体溶氧,从而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广东地区在草鱼养殖池塘中,全年饲料投喂量较大,由于不能干塘清淤,池底淤泥较深,故要通过合理套养,如增加滤食性的白鲢、花鲢,能舐刮水底附着生物和摄食淤泥中有机物质的鲮鱼,使池塘中有机物通过转化为鱼产量而移出池塘。池塘多年不干塘,容易造成了池中有机污染严重,可使用微生态制剂等环境改良剂,来解决养殖生产中产生的一些代谢废物等,使之变成可利用的蛋白或其他物质,改良生态环境。

这些问题的存在、演变将导致草鱼养殖加快由传统养殖模式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模式的转变。在剖析各种养殖模式优劣基础上,通威集团总结出未来三种草鱼养殖模式。第一种是梯级养殖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在有若干池塘的情况下,分为苗种培育塘、鱼种养殖塘、成鱼养殖塘,全程做到自给自足的流水线方式的生产。第二种是轮捕轮放。或捕大留小、捕大补小,或一次放苗、多次捕捞。保证鱼载量为鱼载力的1/23/4。第三种为鱼虾混养模式,保持鱼载量为鱼载力的3/4以上。

以草鱼疫苗为核心技术开展的水产疫病区域化管理,应用在江西、山西等地,初步显示了草鱼疫病免疫可控的效果。广东省各地养殖条件差异大,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生产特点,评估引起疾病的风险因子,科学管理,有序使用投入品,建立草鱼质量可追溯体系,保障草鱼养殖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