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2012年全球水产养殖状况

根据粮农组织全球收集的最新统计数,2012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又创新高,达9040万吨(活体等重,1444亿美元),包括6660万吨食用鱼(1377亿美元)和2380万吨藻类(大多为海藻,64亿美元)。此外,一些国家还报告了共计2.24万吨的非食用产量(2.224亿美元),如珍珠和装饰用贝壳。初步估算世界食用鱼养殖产量在2013年增加5.8%,达7050万吨,预计养殖的水生植物(主要是海藻)产量为2610万吨。2013年,仅中国就生产了4350万吨食用鱼和1350万吨水生植物。

水产养殖在水产品总供应量中越来越重要的全球发展趋势依然继续。2012年,捕捞渔业(包括非食用产品)和水产养殖构成总产为1.58亿吨,其中养殖食用鱼贡献了创记录的42.2%1990年这一数字只有13.4%2000年则为25.7%

2008年起,亚洲整体产量是养殖产量高于捕捞产量,2012年其水产养殖量在总产量中的份额达到54%,欧洲为18%,其它大洲则不到15%。由于大多数水产养殖国家对食用鱼的需求在增长,水产养殖产量的总体增长相对强劲。但是,一些工业化区域的主要生产国水产养殖近些年来下降,最明显的是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日本和韩国。鱼类产量下降在所有这些国家是普遍现象,而软体动物产量在一些国家也下降了,可进口低成本的产品是养殖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000-2012年期间,世界食用鱼养殖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6.2%,比1980-1990年期间(10.8%)和1990-2000年期间(9.5%)要慢。在1980年和2012年之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年平均增加8.6%。世界食用鱼养殖产量增长一倍多,从2000年的3240万吨到2012年的6660万吨。

按大洲划分,在新世纪开始的前十二年,水产养殖产量年增长最快的是非洲(11.7%)以及拉美和加勒比(10%)。不包括中国,亚洲其他地区食用鱼养殖产量年增长率从2000年到2012年达8.2%,明显高于1980-1990年(6.8%)和1990-2000年(4.8%)期间。中国作为单一最大的水产养殖生产国,2000-2012年期间平均年增长率下降到5.5%,不及1980-1990年(17.3%)和1990-2000年(12.7%)期间的一半。欧洲和大洋洲在20002012年期间平均年增长率最低,分别为2.9%3.5%。与其他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美洲的产量从2005年起逐渐减少,2012年产量低于2000年,原因是美国的产量下降。

产量分布

水产养殖发展不平衡,产量分布不均(表1),亚洲约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88%。在世界范围,201215个国家生产了所有食用鱼养殖产量的92.7%(表2)。

 

1 按区域列出的水产养殖产量及占世界总量比例

注:数据不包括水生植物和非食用产品。一些国家的2012年数据是初步数据,可能需要修正。为编制本表,粮农组织归类至亚洲部分的塞浦路斯现纳入欧洲作为欧盟(成员组织)28个成员之一

 

2 2012年养殖食用鱼的15个主要生产国及主要养殖物种

注:标示“/”表示没有获得产量数据或产量低,可忽略不计

其中,2012年智利和埃及成为百万吨级生产国。巴西的全球排名近年来显著提升。相反,泰国在2009年产量达到创记录的140万吨后,2010年产量下降到130万吨,2012年为120万吨,主要原因是2011年大范围洪水灾害以及因早期死亡综合症导致对虾产量下降。

2011年海啸导致减少50多万吨的产量,日本水产养殖产量在2012年稍有恢复,增加到60多万吨。美国和韩国分别在20042007年产量达到60多万吨的峰值。2012年其产量分别为稍高于40万吨和略低于50万吨。其他主要生产国食用鱼养殖产量稳定增加,但智利除外,其在恢复产量前的2009-2010年,养殖大西洋鲑的海水网箱爆发病害使产量下降,2011-2012年产量进一步增加。

在主要生产国中,主要养殖物种和养殖系统差异巨大,印度、孟加拉国、埃及、缅甸和巴西严重依赖内陆养殖的鱼类,而基本未开发海水鱼类养殖生产潜力。但挪威水产养殖几乎单一地依靠海水鱼类养殖,特别是世界市场越来越受欢迎的大西洋鲑海水网箱养殖。智利的水产养殖与挪威相似,但其还有相对多的软体动物产量(大多为贻贝)和在淡水中养殖的鱼类,所有养殖的物种以出口为目标。

在日本和韩国,食用鱼产量的一多半是海洋贝类,养鱼生产依靠海水网箱。泰国产量的一半是甲壳类,包括国际贸易程度最高的海水对虾。印度尼西亚海水养殖鱼类产量有相对高的比例,主要依靠沿海咸淡水池塘,其还是世界第四大海水对虾养殖国。在菲律宾,鱼类产量高于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产量。该国海水养殖鱼类产量多于淡水养殖鱼类产量,约四分之一海水养殖是养鱼,大多为遮目鱼,从海水网箱和咸水水域收获。在越南,内陆水产养殖一半以上的鱼类是巨鲶(Pangasius),销往海外。此外,其甲壳类养殖领域,包括海水对虾和罗氏沼虾,仅小于中国和泰国。

中国在水产养殖物种和养殖系统方面非常多样化,淡水鱼养殖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大量食用鱼。中国的海水鱼养殖,特别是海水网箱养殖相对要弱一些,只有约38%39.5万吨)在海水网箱养殖。

内陆水产养殖、海水养殖和养殖的物种组

世界水产养殖生产可归类为内陆水产养殖和海水养殖。内陆水产养殖一般利用淡水,但一些生产活动利用内陆区域的咸水(如在埃及)以及盐碱水域(如在中国)。海水养殖包括在海洋和潮间带的生产以及在岸上设施和构筑物中的生产。1980年,内陆水产养殖和海水养殖的全球食用鱼产量均为235万吨(图1)。但此后内陆水产养殖发展快于海水养殖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2%7.6%。因此,内陆水产养殖稳定增加,对食用鱼养殖总量的贡献率从1980年的50%提高到2012年的63%

 

1 1980-2012年内陆水产养殖和海水养殖的物种组世界产量

2012年在6660万吨养殖的食用鱼中,2/34420万吨)为内陆水产养殖(3860万吨)和海水养殖(560万吨)的鱼类物种(表3)。尽管海水养殖的鱼类物种只占养殖鱼类总产量的12.6%,但其产值(235亿美元)却占养殖的所有鱼类产值的26.9%。这是因为海水养殖鱼类包括很大比例的肉食性物种,如大西洋鲑、鳟鱼和石斑鱼,这些物种的单价高于大多数淡水养殖的鱼类。

 

3 2012年内陆养殖和海水养殖物种组的世界产量

2012年,养殖的甲壳类占食用鱼养殖产量的9.7%640万吨),但占产值的22.4%309亿美元)。软体动物产量(1520万吨)比甲壳类产量多一倍多,但其产值只有甲壳类的一半。事实上,在亚洲,淡水生产的许多软体动物是淡水珍珠养殖的副产品。其他水生物种就产量而言依然有限(90万吨),主要在东亚若干国家养殖,市场也在该地区。但某些物种价值较高,如海参。

内陆鱼类养殖的快速发展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与海水养殖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此类水产养殖相对容易实现。现在淡水养殖占全球养殖食用鱼总量的57.9%。淡水鱼养殖对提供经济合理的蛋白食物方面做出了最大的直接贡献,特别是对亚洲、非洲和拉美发展中国家依然贫困的人们。预计通过继续推进和可持续发展,该分领域将是在实现长期食物和营养安全、未来几十年满足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用鱼增加的需求方面的重要部门。

2012年有39亿人(总人口的55%)生活于图2显示圆圈范围内。水产养殖的发展为该范围内多数国家食用鱼供应做了贡献,包括几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日本。2012年,该范围的国家生产了5830万吨养殖的食用鱼——世界食用鱼养殖总产量的87.5%。将这些国家产量合计,水产养殖对鱼类总产量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23.9%提高到2010年的40.2%2012年的54.6%

 

2 亚洲人口最多国家突出显示图

水产养殖物种

截至2012年,粮农组织统计记录的物种为567种,包括鱼类(354种和5个杂交种)、软体动物(102)、甲壳类(59)、两栖动物和爬行类(6)、水生无脊椎动物(9)以及海藻和淡水藻类(37)。估计世界上利用淡水、咸水和海水所养殖的水生物种超过600个,在不同的养殖系统和设施生产,投入强度和技术复杂性也不同。多数养殖的水生物种,其苗种培育技术一经得以开发和建立。而对若干物种如鳗鱼,养殖依然要完全依赖野生苗种。

2012年,非投喂型水产养殖物种全球产量为2050万吨,包括710万吨滤食性鲢鳙鱼类以及1340万吨双壳类和其他物种。根据已有趋势,非投喂型物种产量在食用鱼养殖总产量的份额进一步下降,从2010年的33.5%降至2012年的30.8%,反映了投喂型物种相对更强劲的增长。养殖非投喂型物种的发展潜力,特别是海水双壳类,在非洲以及拉美及加勒比尚未得到完全开发。但是,生产软体动物苗种的能力有限,在拉美及加勒比的一些国家被认为是一个限制因素。正在研究建立区域软体动物孵化场为这些国家提供服务的可行性。

许多本土的水生物种用于水产养殖,但没有在国家统计中单独记录。仅在中国,根据政府报告,商业养殖的物种超过200种,但在国家统计中记录总产量的只有90多种。同样,在印度和越南,养殖的物种数量远超包括在统计中的物种数。对养殖物种的产量的进一步分析依然采用近似办法。

罗非鱼养殖,包括尼罗罗非鱼和丽鱼科其他一些物种,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养殖类型。粮农组织记录了所有大洲中有135个国家和领地有罗非鱼养殖产量统计。实际上开展商业养殖罗非鱼的国家还要多,因为在加拿大和一些欧洲国家罗非鱼产量没有单独反映在国家统计中。

水生植物养殖产量

在水生植物产量方面,粮农组织的统计包括在海洋或咸水水域生长的大型藻类(海藻)以及在海水、咸水或淡水中的微型藻类。没有包括作为食物养殖的一些大型淡水水生植物,如菱角、马蹄和藕。养殖的水生植物通常与食用鱼分开论述,原因是水生植物总产量中许多部分用于非食用目的。尽管微型藻的螺旋藻蛋白含量高(干重中超过60%),但其产量与其他养殖物种相比依然很少。养殖的微型海藻用于食用和饲用,包括螺旋藻、雨生红球藻用于制药、营养食品和饲料,微型藻生物燃料生产在产量统计方面基本上没有报告。

根据现有数据,2012年在世界范围有33个国家和领地从水产养殖收获了2380万吨(湿重)水生植物,而捕捞产量为110万吨。若干亚洲国家主导着海藻养殖产量(表4),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占总量81.4%

 

4 世界水生植物养殖产量和若干主要生产国

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是海藻主要生产国,没有将其单独列在该表中的原因是没有获得可靠统计数据,因而将其列在“其他区域”

世界海藻养殖产量从2000年到2012年增加一倍多。印尼产量的扩大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由于国家政策包含“蓝色增长”和该国具有广阔的被太阳照射的浅海作为适合养殖的地点,以及繁殖和养殖长心卡拉藻和麒麟菜要求的技术相对容易,预计该国在此领域仍会快速发展。

在中国,从2000年到2012年海藻养殖产量几乎增长一倍,主要高产品种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带是养殖最多的冷水海藻,由于开发了耐温水品种,在中国南部相对温暖的沿海省已很好地开展了养殖。目前南方的养殖多于北方。中国很久以来就利用海水网箱养殖海藻,以生物提取海水中的营养物种。

在亚洲主要生产国中,只有日本的海藻养殖产量下降,但却由邻国进口所弥补。亚洲以外,东非桑给巴尔(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和太平洋所罗门群岛出口型海藻养殖增长强劲(大多为长心卡拉藻)。在一些国家,包括印度、东帝汶、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斐济、基里巴斯和莫桑比克,海藻养殖被认为具有大量生产的潜力。目前,这些国家年产量从几百吨到几千吨不等,但莫桑比克除外,由于非技术原因(包括市场),该国已停止海藻养殖。

粮农组织在37个单独物种或物种组项下统计记录了所有的养殖水生藻类。根据特征和用途,可将养殖藻类分为七个类别(图3)。受印尼和其他地区上述的增产驱动,世界海藻养殖产量物种构成最显著的变化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养殖的麒麟菜(长心卡拉藻和麒麟菜)比重快速增加,用于制作卡拉胶。2010年其产量超过海带产量。

 

3 2012年按特征和用途分类的世界水生藻类养殖产量

未确定物种的海藻以及江蓠主要在中国生产,其产量很大部分用作鲍鱼和海参养殖饲料。养殖的裙带菜和紫菜基本全部用于食用。中国生产海带的一小部分(不到20%)用于提取碘和藻胶。据估算,2012年约900万吨养殖的海藻,以消费者可辨识为海藻产品的类型直接食用(大多在东亚)。此外,从其他海藻物种提取的琼脂和卡拉胶也用于食用,但以不易辨识出的类型,如一些饮料中的增稠剂。(节选《2014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统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