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为推进渔业装备现代化努力前行

 

 

 

图为徐皓在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永兴基地指导渔业设施建设

徐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机所所长,农业部科技委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兼任农业部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装备专业学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渔业机械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设备岗位专家等,曾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杰出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等。他长期从事渔业装备与工程科技发展战略以及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池塘生态工程、工厂化养殖、渔业节能减排等领域承担多项国家及部级研究课题,参与多项国家及行业层面的战略研究,并获得数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做事业,甚至做人,首先要方向正确,然后是方法妥当,其他的则顺其自然”,这是徐皓的行为准则,也是他的评价标准。正是坚守了这种标准,徐皓所带领的国家渔业装备研究团队才越挫越勇,为现代渔业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徐皓的头衔很多,除了渔机所所长外,还是农业部科技委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兼任农业部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装备专业学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渔业机械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设备岗位专家等,曾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杰出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农业领军人才”等。他长期从事渔业装备与工程科技发展战略以及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池塘生态工程、工厂化养殖、渔业节能减排等领域承担多项国家及部级研究课题,参与多项国家及行业层面的战略研究,并获得数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

“敬业、乐业、勤业、精业”,这八个字不仅是所里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更是整个业内对他的高度认可。从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到主持整个研究所的工作,再到推动行业科技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徐皓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敬业,机械专业在水产行业实现价值

高考时,徐皓并未“子承父业”投报水产,而是报考了机械专业,然而,冥冥中却注定他与水产系统的不解之缘。1984年,从上海机械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毕业后,徐皓被分配到毛纺研究所工作。1987年,成家生子后,因每日三个小时以上过远的路程,徐皓调到渔机所工作,还是干起了水产专业。

初入渔机所,徐皓先来到饲料机械研究室工作。全新的领域,意味着要从头开始。从那时起,加班、出差便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回家后妻子都认不出满脸络腮胡的徐皓。“说家属没有意见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常常跟单位的小年轻说,你们出差频繁,要争取家里的理解和支持。如果老婆没意见,那才是问题啊!后方要稳定,才能安心工作”。到现在,出差时每日与爱人保持联系已成为他的习惯。

当时徐皓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为了推广啤酒糟饲料化加工技术,经常跑市场,每到一个地方就买下当地的啤酒,然后根据瓶子上印着的地址去酒厂跟陌生人谈合作,在洽谈中及时做出针对性技术方案。“能想象得出,无数次‘推销’中不乏成功的项目,但也经常被吃闭门羹,甚至被轰赶出来。”徐皓坦言,这段经历对他以后的职业生涯,是很好的历练。

1995年,组织上让他参加党校青年干部培训。3个月培训过后,徐皓认真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之后,徐皓事业稳定发展,从一名工程师,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科研管理者、学科带头人、二级研究员。1997年任所长助理,1998年任副所长,2000年任副书记、副所长,2005年任所长至今。

乐业,为渔业装备领域添加“新生”学科

以前在科研岗位,只需要自己技术扎实,工作努力,现在更多是考虑如何让团队形成有机的整体,变得更有竞争力,更有创新性。肩上多了‘责任’二字,角色的转变也为徐皓带来了新的挑战。

上世纪90年代,渔机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学科发展是研究所事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徐皓担任所长以后着力推进的主要工作,他密切关注产业发展热点,及时调整研发方向,加强学科融合,积极拓展工程学研究领域,为渔业装备现代化与生产方式转变提供科技支撑。经过多年努力,渔机所的传统学科领域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在行业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10多年前,池塘养殖生态工程学研究还是学科空白。然而传统池塘养殖基础设施简陋问题,土地资源、水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己严重制约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2006年开始,徐皓从零做起,建团队、立项目。

2006年以前,我们所与养殖企业来往少,影响力也不大。为了池塘养殖生态工程学的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徐所带着我们5天时间跑遍了4个省。”生态工程研究室主任刘兴国回忆说,当时,在徐皓的带领下,大家分赴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市主要水产养殖基地做报告。一开始对方认为渔机所在养殖方面是个“门外汉”,带着轻视的态度不予重视,还提出许多令人难堪的问题,对此徐皓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坚持自己的理念,一次次地做推广和介绍。后来,徐皓作为“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跑遍全国20多个省市。近年来,徐皓团队连续在农业部组织的年终考评中获得优秀,让外省市养殖企业从疑惑到接受再到全面认可,生态工程研究科研团队从最初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二十多人,形成了以池塘养殖环境生态调控、养殖生产高效装备、养殖设施规范化构建、信息化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生态工程学研究平台。针对池塘养殖生产方式粗放的制约性问题,研究突破池塘底质营养释放和水层交换调控技术,攻克调控设备水面行走装置技术难题,发明了移动式太阳能底质调控机,集成创新池塘养殖智能增氧、精准投喂、预测预警、远程管控技术,组织建立了国内首套池塘养殖精准化管理系统,重点解决了养殖池塘缺乏高效调控装备的瓶颈问题,在行业内形成了重要影响,直接支撑了全国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研究成果获得中华农业科技进步一奖等奖、全国农业丰收奖一等奖等奖项。

勤业,扎根基层指导全局工作

在同事的眼里,徐皓的好学和吃苦是所里数一数二的,因此被冠上“奔驰发动机”的雅号。做科研往往是枯燥的,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为了能得到更准确的数据,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需求,同时对行业的先进技术发展情况保持敏锐的嗅觉,徐皓大部分时间都奔波于全国各地,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徐皓是学工科出身的,他习惯在空余时间一遍遍钻研养殖学,尽力为自己“补短板”。据经常和他全国各地跑的推广处处长宿墨描述,徐所从不浪费等火车、等飞机的时间,甚至还自费买了轻便的平板电脑用于学习。

徐皓有次去养殖农户家门口的池塘边调研。由于当地电力不足、电压不够,无法启动增氧机,农民跳进池塘里,搅水增氧,只为救活塘里奄奄一息的鱼。这一幕触动了塘边的徐皓,更激发了他研发新机械的决心。后来才有了太阳能增氧机、底质改良机。还有一次,徐皓和团队成员来到了隆冬腊月里的东北,了解到许多池塘冰层不透明,光照无法进入,养殖户要耗费大量人力进行扫雪除冰的情况。徐皓解释说,当地将这种情况叫做“雾冰”,风雪天池塘水面被“雾冰”覆盖,水体因缺乏光合作用导致缺氧。研究团队及时引入“涌浪增氧机”,以微小功耗在水面持续造波,长期困扰东北池塘养殖生产的“雾冰”难题迎刃而解。

许多同事不明白,领导为何总要自己出差?“不到一线,掌握不了一手资料。只有去了才会有收获”,徐皓亲力亲为的风格,回答了同事们疑惑。2015年,徐皓出差从阿根廷回沪,凌晨4点在浦东机场落地,还没来得及倒时差,三个小时后他又急着飞到北京开学术会。这次回来以后,徐皓在单位例行体检中发现了肺部结节,当时医生严肃地告知他必须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恶性可能。但由于工作繁忙,徐皓的复诊一拖就拖了半年,所幸最后复查下来只是炎症,让所有人都大舒一口气。科研处处长刘晃经常跟着徐皓走南闯北,有一年去云南调研,徐皓没有遵循接待方安排的舒适的“南线”路线,硬是要“北上”。“向北走一路崎岖,条件艰苦。”原来,徐皓的坚持有道理。往北走,可以看到更多养殖基地的试验池塘,徐皓带着刘晃一路走一路查看涌浪机、底质改良机在当地的使用情况,收获颇丰。

“大家给徐所起了个绰号:‘金牌营销员’。在外调研也好,开会也好,或是为基层解决‘疑难杂症’,他对接待规格、食宿安排从来不在乎。甚至比推广人员还要熟悉业务。”加工室主任沈建记得,2002年他陪着徐皓去福建石狮落实冷冻鱼糜加工生产线项目,那是个酷暑炎炎的夏天,为了工作,徐皓和12个技术人员、安装工人一同睡在一间56平方米的小屋;在新疆考察期间,半夜2点在赛里木湖里勘察鱼群资源量,设计合适的捕捞装备,一连工作了7个晚上;某天,上海气温飙升至37摄氏度以上,成堆的餐厨垃圾时时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徐皓仍然来到松江垃圾填埋场检查饲料设备故障,并持续工作几个小时。

精业,战略思考与科研方向有机结合

“关于国家重大政治形势及相关的政策,我会关注一些与本行业息息相关的内容,并从科技的角度及时做出反应。先是组织研究,然后是专家建议,再是参与有关的战略研究和立项建议,最终促成国家科技专项的设立和产业发展。”这是徐皓将战略研究与科研方向有机结合的工作方式。

围绕国家节能减排战略部署,开展渔业能耗及科技问题研究,他一次次提交专家建议,促成了渔业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重大装备开发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的设立;围绕池塘养殖设施落后与养殖环境问题,他带领团队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方式与途径研究,提出发展策略,牵头承担了国家公益性(农业)行业专项淡水池塘工程化改造与环境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围绕国家海洋战略,他提出近海渔船标准化建设与远洋渔船更新改造战略,关系到国家大规模的产业扶持政策,尤其是深远海养殖及工船平台战略思维,引起广泛关注。

201511月,徐皓去宿州出差,在火车站等车之余,他和同事们在肯德基餐厅里讨论关于参加全国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展的模型。短短两个小时,徐皓边说边付诸行动,当场在餐巾纸上画下了“现代水产养殖装备与生态工程”模型图,后来依据该模型参展,获得了农业部领导的一致好评。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高度评价此模型为“绿色水产养殖的典范”!

担当,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能将自己的思考与研究成果,付诸于实践,产生了效益,在行业内产生重要影响,这是我选择这份事业的意义吧”,徐皓如是说。20151月,徐皓再次拿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聘书。新一轮聘期从20151月到201812月,为期四年。这是一个新起点,徐皓将对应现代渔业建设主要发展领域,着重构建以渔业船舶与装备、工业化养殖、渔业生态工程、水产品加工装备等为主要领域的渔业装备学科体系,并带动形成2~3个有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

作为国家渔业装备领域核心专家,徐皓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战略研究上。目前,围绕“十三五”,他正在参与全国渔业科技发展规划、中国工程院水产养殖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研究任务,主持编制渔业装备发展规划、渔机所发展规划等项目,积极推进南极磷虾整船装备、大型养殖工船研发,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立项规划,并在多项863计划、支撑计划课题中担任咨询专家,为推进渔业装备现代化出谋划策。

“一个人要有思辨和总结的能力。”作为学科带头人和所领导,徐皓不仅身体力行,还为年轻的科研人员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渔机所专门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年轻人多创新多出成绩。“最难得的是,徐所十分宽容科研失败,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树立信心,勇敢地在科研之路上走下去。”养殖室主任吴凡感慨,无论经营性项目体量是大是小,凡是徐所认为重要的,都会重视。有一次徐皓专门赶赴条件艰苦、治安混乱的新疆喀什地区,只为查看一个小项目。

如今,渔机所中层干部以“70后”、“80后”为主,所里的年轻人都觉得有希望,有奔头。在职业生涯中,徐皓常常告诫自己,也告诫所里的同事,多反省、常总结,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不找捷径、不超近路,努力前行,终获应得的成效。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装备现代化,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