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小鱼变身大产业—看黄颡鱼如何红遍大江南北


作者:唐志学

第一篇:小鱼变身大产业

——看小小黄颡鱼是如何红遍大江南北

久负盛名的淡水珍品——黄骨鱼,学名:黄颡鱼,原本隐居于江河湖库之中,尤其喜欢聚居于长江水系湖区内。广大群众的滋补佳品、海鲜酒楼的镇店之宝、高级酒店的招牌菜——洞庭黄颡鱼,是怎样跃出“八百里洞庭”,而进驻全国养殖水体,变身大产业呢?下面,编者根据自身经历给各位介绍介绍。

 

黄颡鱼特征图

1996年前,我国还未有人孵化黄颡鱼进行人工养殖的先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区渔民以捕鱼为生,每天天未亮,便带着捕鱼工具,划着小艇,进入湖中,拉鱼网、装地笼、放鱼钓、布“迷魂阵”……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往往一个捕鱼小组可捕捉到三五百斤鲜活黄颡鱼,多者有一两千斤。到了中午,他们兴高采烈地带着“战利品”,用船送到收购市场出售。著名的海鲜收购市场——岳阳鱼都,活跃着几十家收购商铺,每天收购成千上万斤黄颡鱼,通过火车托运、飞机空运或者专车送货等方式发往广州、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批发销售。

改革开放后,黄颡鱼销量暴增,由于捕捞过量,野生资源日益减少,人工养殖迫在眉睫。1996年春,广东唐氏水产企业组织技术骨干,驱车前往“八百里洞庭”各湖区收集野生黄颡鱼进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凭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多年的苗种繁殖经验,很快便一举夺得三项成果:1.人工催产受精获得成功;2.人工催产,配对自产获得成功;3.流水充氧自由配对自产(不注射催产剂)也获得成功;效果以第一种方案最理想。1997年,上一年人工繁殖的子一代苗已培养至性成熟,全人工繁殖也获得成功。于是我们一方面自繁自养,总结经验,一方面将苗种销往部分地区推广养殖,也获成功。从此,结束了黄颡鱼全靠野生捕捞供应市场的历史。一个崭新的产业——黄颡鱼产业在开放改革洪流中诞生。

黄颡鱼人工繁殖与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以及人工养成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提高,黄颡鱼产业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其中经历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下面我们一一加以叙述。

第一阶段,项目攻关(19961999年)

本阶段为全人工繁殖技术攻关及成鱼人工养殖技术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研究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制定黄颡鱼繁殖的最佳催产配方及饲养方法与鱼病防治技术。这个阶段黄颡鱼苗种繁殖所用亲鱼来源有两个途径:前期是到洞庭湖水系各湖泊收集、筛选、驯化、强化培育的野生原种;后期是野生子一代苗养殖的成鱼中挑选个体大、发育良好、特征优异的成熟亲鱼。这个阶段由于亲本种质优良,所以子代的质量也较好,但野性偏大,孵化难度较高,国内极少人繁殖成功。

第二阶段:局部推广(2000年—2003年)

我们在突破黄颡鱼全人工繁殖和养成技术后,在广东和湖南先后建立了近十个黄颡鱼孵化场(含合作场),大量繁殖鱼苗推广到广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及四川等地。

繁殖季节过后,在洞庭湖水系干水期,我们冒着零下510度的严寒,踏着冰雪,深入湖区,收购当地历来用作食用或饲料的野生黄颡苗,专车运回气候温和的广东地区,进行人工养殖,从商品鱼中选留后备亲鱼。在收集野生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黄颡鱼在冰天雪地的小水体中,即使表面结了冰仍能平安无恙,证明东北地区也能养殖黄颡鱼。这个阶段繁殖鱼苗所用的亲本,全部源自野生苗、子一代或子二代苗养成的成鱼,而且择优而用,种质纯正,优势明显。

在全国养殖推广中,以广东佛山地区养殖黄颡鱼最为成功。这段时间,黄颡鱼养殖主要投喂冰鲜+黄粉,成品鱼的体色一般,产量也不是很高,但市场卖价较高。

1996年打拼至2003年,我们掌握了黄颡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积累了成鱼养殖经验,成为大规模全人工繁殖黄颡鱼鱼苗供应全国养殖的第一家。人工养殖的成功,为各地进行人工繁殖提供了大量的子二代后备亲鱼。令人瞩目的养殖效益,激起了养殖户的养殖热潮,各地的黄颡鱼繁殖场也不断冒出。

这个阶段,养殖户养出了效益,丰富了美食,拓展了市场,奠定了黄颡鱼产业崛起的坚实基础。

第三阶段:席卷全国(2004年—2011年)

黄颡鱼,以其强大的生长优势及色、香、味兼备的优异品质,很快从产区的海鲜酒店杀出,抢占全国食客而进入千家万户。各地苗场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黄颡鱼养殖热潮蓬勃兴起,专业市场、美食方式、专职鱼中、养殖专用饲料、动保产品……所有这些都不断完善,应有尽有。一个崭新的朝阳产业——黄颡鱼产业很快发展成为继“四大家鱼”、桂花、生鱼、鲈鱼之外的又一庞大产业。

广东规模化养殖黄颡鱼从2004年开始,到2006年养殖黄颡鱼水体达1万亩,到2008年已达3万亩;饲料也历经从冰鲜+黄粉、到吻鱼料+黄色素、再到向黄颡鱼专用膨化料的转变,产量也从原来不到1000斤发展到2012年平均亩产达5000斤上,个别亩产可达10000斤。2011~2012年是广东黄颡鱼养殖鼎盛时期,黄颡鱼膨化料市场容量超过6万吨。佛山的西樵镇,是全国黄颡鱼养殖最大的集约地,以高密度、高产出、高技术、高品质享誉全国。

这个阶段起,黄颡鱼孵化场的亲本,再也不可能像前阶段一样优质纯正,只能选用商品鱼中的筛底“毛毛鱼”了。每天销售的商品鱼,从数万斤升级为过百万斤,这些鱼一级级分销,故成鱼不能有半点伤残,成鱼收购商不允许苗场在商品鱼中挑选亲本,每塘鱼长速快、个体大的一级、二级及三级成鱼都被人们吃掉了,唯有长速最慢得级外筛底淘汰鱼——“毛毛鱼”留下来,部分养殖户专门再养一年,变成下一年繁殖鱼苗的亲本(当然也有部分是商品鱼中的三级细鱼)。从此以后,黄颡鱼的种质逐代退化,加上近亲繁殖,一代不如一代。

第四阶段:全雄时代(2012年—2017年)

2010年后,四川自产苗(普通黄颡鱼)的逐渐大量推出,但由于黄颡鱼雌雄差异较大,公鱼可长到半斤至八两,母鱼仅5钱至2两,且公鱼比母鱼肉质更丰富,肉味更鲜美,饲料报酬也更高。不少养殖户为了淘汰低能的母鱼,只好多投鱼苗,养殖到50/斤时过筛,留筛面苗养殖,尽量淘汰母鱼和“毛毛鱼”,但这种方法选苗种养成,不仅耗费人力,而且增加饲料成本及苗种成本--毕竟筛底鱼也要苗种钱,也要吃饲料呀!

2012年开始,中国水生所的专家们“从XY雌鱼雌核发育产生YY超雄黄颡鱼”,用YY超雄黄颡鱼与普通XX母鱼杂交而繁殖出♂XY全雄苗养殖,将黄颡鱼产业推上了一个新台阶,理论上子代苗的雄性率达到98%以上。全雄黄颡鱼是黄颡鱼产业的骄子,全雄苗以其雄性率高、长速较快、毛毛鱼少、饲料系数低而取代了大部分普通苗,同时规避了繁殖过程中近亲繁殖的现象,提高了黄颡鱼养殖效益,在全国得到了迅猛的推广普及,占据了黄颡鱼养殖的大部分市场,大有取代普通苗之势。但这种全雄鱼也有不足之处:第一,超雄鱼制种所用的原料鱼为未经提纯复壮的普通黄颡鱼;第二,与超雄鱼配对的母鱼也未经提纯复壮,而多是种质一代不如一代的筛底“毛毛鱼”,始终无法克服种质退化的弊端。

2010年后,全国掀起黄颡鱼养殖热潮,特别是在江浙地区。2013年后,以湖州菱湖为中心的江浙地区跃升为全国最大的黄颡鱼养殖集散地;同时,两湖地区、四川、广西、江西、福建等地的养殖量也比较多。由于外省养殖已成气候,同时广东地区黄颡鱼养殖历经2012年价格低迷期后,养殖量有所减少,但留下来继续养殖黄颡鱼的养殖户,通过养殖全雄苗,获得了相当好的效益,极少“毛毛鱼”,降低饵料系数,缩短了生长养殖周期,而且成鱼档次高、大鱼多、卖相好,由于没有大肚母鱼,全部都是身材靓、个体大的公鱼,满足了市场对大鱼的需求,因而售价较高,养殖户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015年,普通苗逐渐趋于淘汰,全雄苗的繁殖技术含量高(一般的苗场没有YY公),杂交苗再度趁热闹涌入市场。杂交苗本来在2005年广东就推广过,但没有成功。2015年杂交苗被誉为新品种重新进入市场,但通过这两年的养殖与推广,市场褒贬不一,部分商家特别喜好杂交苗,但不少养殖户却对杂交苗敬而远之。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黄颡鱼在广东的投苗量中,全雄占比85%以上,杂交苗及普通苗占比不到15%

第五阶段:纯系杀出(2018年起)

在黄颡鱼市场不断扩大,养殖热潮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黄颡鱼养殖病害多发、生长优势逐年降低、成活率及料肉比也逐年降低,严重危害养殖效益;另外,虽然近五年全国兴起全雄鱼养殖,但生产全雄苗所用YY超雄鱼供应紧张,价格昂贵,甚到不予外供;而社会上种质混杂,检测技术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绝大部分苗场及广大养户很难对全雄亲本超雄公鱼及全雄苗种进行DNA检测鉴定。如此种种,均成为制约黄颡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009年春,广东黄颡鱼之家——唐氏家族,再次北上洞庭湖水系的捕鱼船上,在野生鱼中挑选种质纯正、性状优良的野生原种回广东强化培育后,应用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遗传育种技术及转性技术研发出纯系全雌鱼种群,并建立全雌鱼种质库。再以纯系全雌鱼为原料鱼,应用GMT技术、测交技术及转性技术,研制出纯系超雄鱼,并建立纯系超雄种质库,使用与前人不同的技术路线研发出的超雄YY公鱼,去年经部分苗场试养,效果良好;今年广东70%以上苗场使用这种超雄公鱼,大规模生产全雄苗水花及寸苗发往全国各地养殖,今年头批苗的商品鱼开始陆续上市,效果十分满意,至今无任何负面反映。

2018年,将是优质全雄苗全面杀出,可持续发展的黄颡鱼产业更加兴旺发达的一年。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黄颡鱼,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