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薛敏:水产动物蛋白需求需重新评估

专访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委员薛敏博士

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蛋白质需求的研究滞后,这些研究中,通常只考虑粗蛋白质的梯度水平,而未考虑动物实际上利用的氨基酸的模型以及能量蛋白比是否一致的问题。

薛敏

研究员,博士,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水产学会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饲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委员。主要进行、水产动物营养参数、水产动物替代蛋白与替代脂肪、消化生理、饲料原料生物学效价评定、饲料添加剂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仔稚鱼营养与饲料、水产养殖废物营养调控等方面的研究。

72,由上海翼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首届特种水产养殖新趋势与营养策略研讨会”在福建漳州举行。本次会议力邀国内知名专家,围绕原料的甄别和应用、绿色无公害健康养殖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通过肠道营养方面的讨论,为解决病害问题提供突破口,吸引了福建地区水产饲料相关领域学者、渔业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近100人参加。

会议报告期间,多位专家提到目前饲料营养及饲料质量安全等问题,对于一些新产品的应用和开发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作为会议报告嘉宾之一,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委员薛敏博士在其会议报告中,就乳源性蛋白奇饲粉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作了分析。会后,本刊就行业目前关心的水产动物营养需求、水产品添加剂应用及前景等热点问题倾听了她的看法。

大部分水产养殖动物蛋白质需求需重新评估

FAM:饲料高蛋白是否有利,在业界已经引发了很多讨论,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薛敏:饲料粗蛋白含量高低之所以不能决定饲料质量的高低,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营养来源比营养水平更重要。

水产动物利用碳水化合物的能力较低,相对于陆生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高。由于鱼粉价格一直高位运行,豆粕价格受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影响,饲料企业使用的风险较大。对于一些低值养殖品种,如鲤科鱼类、罗非鱼等,一些廉价的动植物蛋白源的使用非常普遍。这些廉价蛋白源除了较大宗的原料,如羽毛粉、血粉、肉骨粉、花生粕、棉粕外,还包括一些非常规原料,如蚕蛹、蓖麻粕、棕榈仁粕,葵仁粕、亚麻粕等,基本不被畜禽饲料采用,而且基本没有水产动物营养参数可以参考的原料。

相对于畜禽动物,我国水产动物养殖品种繁多,有统计产量的品种就用80多种。然而,包括鲤鱼、草鱼、对虾等产量较高的养殖品种,系统完整的原料营养参数均处于缺乏的状态。相对于陆生动物,水产动物在进行消化率测定的时候,由于养殖系统,指示剂选择,检测方法,以及计算公式的选择等因素,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在数据采用和试验过程中需要鉴别和规范,大部分水产养殖动物蛋白质需求需重新评估。

FAM:我国水产动物蛋白质需求研究现状如何?

薛敏: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的蛋白质需求的研究结果大都发表于2000年以前,鲤鱼,草鱼等典型品种的蛋白质需求都发表于上世纪70年代。一些实验采用了目前仍不被国际水产动物营养届认可的正交设计,同时研究了粗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此外,在这些研究中,通常只考虑粗蛋白质的梯度水平,而未考虑动物实际上利用的氨基酸的模型,以及能量蛋白比是否一致的问题。

以目前行业普遍认为饲料系数较低,质量水平较好的对虾饲料为例,企业间仍然存在因为市场争夺而形成的蛋白源浪费或氨基酸缺乏的问题。

2007-2008年,国家水产饲料安全评价基地对全国不同地区对虾饲料质量现状调查发现,华南和华东地区大型饲料企业的南美白对虾饲料普遍实测粗蛋白水平高于标签值1-3%,而蛋氨酸占蛋白质比例却普遍低于需求量。这可能和鱼粉价格较高,饲料企业在配方中应用了较高比例的植物蛋白,又担心影响生长,从而将蛋白质含量提高有关。

但如果限制性氨基酸不足,就会直接影响生长性能,过多的氮来自非限制氨基酸或非蛋白氮,将直接导致饲料中蛋白源的浪费和高排放,是养殖水体离子氨和亚硝态氮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

此外,高密度的水产养殖过程本身对鱼类来说存在很多的应激因子,应激状态下,过高水平蛋白质日粮对动物是有害的。实验室养殖密度通常远远低于生产实践,所得出的营养物质需求的结果仍需要在实践中调整应用。

人造鱼粉是概念炒作

FAM:国外三文鱼的养殖中可以用所谓的人造鱼粉替代天然鱼粉,那么,您认为肉食性鱼类可以做到脱离或者减少鱼粉的需求?

薛敏:很多肉食性鱼类已经报道完全实现低(无)鱼粉饲料,主要手段包括多种蛋白源的搭配使用,补充必需氨基酸使之平衡,补充鱼油、豆油等平衡脂肪酸、添加牛磺酸、羟脯氨酸、胱氨酸等条件性必需氨基酸、补充矿物盐(如磷的平衡),以及使用诱食剂等提高低(无)鱼粉适口性等,这些都需要在使用替代蛋白源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于人造鱼粉,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概念炒作。国际上很早就发表过关于美国某公司的一个名叫“Fishmeal analogue (鱼粉类似物)”的产品,其主要组成也是多种陆生动物和植物蛋白的混合物,通过补充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后形成的一个概念产品,是一种商业行为,但是并不能说明这样的一类产品就等同于鱼粉。至少目前,鱼粉的营养价值在水产动物和乳仔猪饲料中的地位还很难被完全取代。

FAM:在一些饲料中蛋白含量的下调,势必提高饲料脂肪的含量,这样是否会影响养殖效果?

薛敏:这个概念并非这么绝对,降低粗蛋白不一定会降低营养价值,而且也并非“势必”导致脂肪含量的提高。我们在对鲟鱼的研究中,通过可消化水平氨基酸平衡技术,已经成功将其饲料蛋白水平降低4%,不仅显著降低饲料成本,氮排放,重要的是生产性能没有受到影响。

降低蛋白水平,提高能量(脂肪)含量,这个方法更适合于鲑鳟鱼类,在过去的10-15年,饲料粗蛋白水平降低了将近10%45-35%,其主要目的不仅仅是降低饲料成本,更加归功于欧洲国家对水产养殖废物,特别是氮和磷排放的严格限定,以及饲料加工工艺的发展,高能饲料得以实现和推广。但这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因为我国冷水性鱼类养殖并不是主流,温水性鱼类对脂肪的需求和利用能力有限,某种程度上,和养殖模式相匹配的饲料蛋白水平的研究是非常急需的。

添加剂的发展方向以安全为前提

FAM:水产中添加剂的发展相对比较慢,您如何评价水产复合酶在饲料中的价值?

薛敏:饲料复合酶在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和畜禽饲料想必差距还很大,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水产动物蛋白需求量较高,饲料配方空间中原料使用复杂,酶制剂的作用是依靠和底物结合反应而实现的,这一点和畜禽饲料有很大区别。

第二,水产饲料加工温度较高,特别是挤压膨化加工工艺,温度超过120℃,同时还存在高湿和高压的环境。目前还没有真正的“耐高温酶”可以在如此高温处理后还能保留相应的酶活。

第三,很少有饲料酶制剂是专门针对水产动物进行研究的。上个世纪研究较为活跃的中性植酸酶因为酶活表达过低,难以产业化也基本告停。

FAM:未来水产饲料添加剂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薛敏:水产饲料添加剂的发展方向,不仅是中国,就全球而言是一致的——以对养殖动物有效、安全,对环境安全,对食用安全为前提。我国在真正意义上的新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成果并不多,更多的是仿造或简单的剂型改变。农业部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饲料添加剂品种和使用规范的管理力度,鼓励真正具有创新,效果显著,安全无害的饲料添加剂的研发和使用。

 中国作为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出口国,水产饲料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受原料上涨和终端产品价格弱势,以及原料掺杂带来的品控和检测成本的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饲料企业应该尽早着手从内部管理入手,深挖潜能,减少内耗。如减少电、能耗、物耗,操作失误差错率,提高产品合格率,减少返工料等方面缩减生产成本,而不是单纯依靠减少必需营养素的添加而降低配方成本。从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考虑,饲料管理部门应尽早制定相应的生态指标,控制饲料和养殖废水的NP及重金属等物质的排放,提高从业者门槛,规范行业,促进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