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罗氏虾苗繁育,整个人的神经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重复这样一句话。由于罗氏虾育苗的特殊性,成败关键取决于幼体向小苗变态一刻。因此,“每批苗变态前的那段时间,都是十分令人揪心的,稍有不慎,成批苗就没有了,前期投入的饵料钱也将付之东流。”
其实,罗氏虾育苗难困扰业界已多年,但是产业内始终没办法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有多难呢?如果一批苗从幼体变态成小苗平均能够达到四、五成,就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了,而很多苗场的变态成功率也仅仅在两、三成,有时甚至全军覆灭。因此,有业内人士将罗氏虾育苗戏称为“玻璃”产业——“利润高,风险高,稍有不慎,就会亏得倾家荡产。”
业界戏称:育苗乃“玻璃”产业
10月17日,在广东省高要市白土镇的一家罗氏虾苗场,老板陈常东用勺子从育苗池勺起一勺前天刚刚由幼体成功变态过来的小苗,观察了好一会,才向记者介绍到:“这是今年做的最后一批苗了,预订的养殖户明天来运走。”每年天气转凉,养殖投苗量少的10月份之后,大多数苗场惯例都会停产休整,待第二年春季才恢复生产,陈常东的苗场也不例外。
“出了这批苗,人也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陈常东感叹道。他告诉记者,今年做了2亿多尾苗,中间生产投入成本较高,一年下来大概也就赚个几十万元而已。而放眼附近的苗场,大多数都是惨淡经营,个别苗场还因为连续亏本而不得不转让另谋生计,相比起来,陈常东的景况还算好的了。“做了十几年罗氏虾苗,在高要只有我陈常东的苗场没有转过手。”说起近几年罗氏虾育苗场的遭遇,眼前这位年近六旬的汉子感慨良多。
据介绍,罗氏虾育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孵化出幼体后,需要培育约21天才能变态成小苗。而变态这一环节又是整个育苗流程中至关重要的,成败往往命悬一“变”——变态成功了尤可,一旦失败成批苗就没有了,前期投入的饵料钱也将付之东流。
因此,中山市港口镇一虾苗场老板冯汉光并不讳言:“利润高,风险高,这是一个‘玻璃’产业,一不小心就会碎掉,心理压力很大。”冯汉光称,育苗主要成本是饵料丰年虫,丰年虫价格近年来涨势汹汹,去年还是2800元/箱,今年已经上涨至3800元/箱,做一批苗,投入几十万元是家常便饭。
罗氏虾育苗风险之高,江门市的陈新培可谓感受至深。三年前,他从江苏雇请来一个民间育苗高手合作,在新会从事罗氏虾繁育产业,第一年基本没赚到钱,第二年稍微有点盈余,第三年一批苗做失败就亏了70多万元。“当时正是投苗高峰期,育了38个水泥池苗,本以为可以赚上一笔,谁知事与愿违,成批苗都排掉了。”陈新培说,风险太大了。自此,他选择退出,改做回南美白对虾育苗业。
陈常东在高要做罗氏虾苗繁育10余年,他可谓见证了当地苗场的兴衰过程,“最繁荣时期,肇庆有10多家罗氏虾苗场,现在仅仅剩下高要4、5家还在经营生产。”
上世纪80、90年代,斗门罗氏虾苗场在全国也是风光无限,在白浊病的侵袭和南美白对虾兴起冲击下,于新世纪初期也遭遇了严重的洗牌,很多苗场经营亏本,最终走向倒闭,连广东省首家省级罗氏虾苗场也逃不过摘牌转让的命运。
产业困扰:种质与污染的纠结
一说到罗氏虾这几年生长速度越来越慢,个体越来越小,苗场繁育成功率每况愈下等问题,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相关人员、科研院所专家学者,还是苗场老板和技术员,他们均认为种质退化、加上亲本杂乱和大环境污染严重是主要原因。
据了解,罗氏虾原产地为泰国和缅甸,珠江水产研究所于1975年引种回国内,成为我国一个较大宗的虾类品种,一直延续至今。引种30多年来,广东少有苗场经过正规途径引种补充亲本,并加以严谨科学的驯化选育,导致亲本种质退化严重,尤其是2008年冻灾后,很多苗场的亲虾被冻死冻坏。无奈之下,部分苗场只能购买商品虾作为亲本繁育。也因此,业内人士怀疑这些杂乱的亲本导致了2010年出现的大面积“苗荒”现象。广东本地很多苗场,以及江浙等地很多苗场也孵化不出幼体,在闹苗荒的年头,虾农不管什么苗,只要有苗拿就行,结果此后的两年,养殖100多天的“羯子虾”盛行,养殖户损失惨重。“羯子虾”的出现,让业内人士更加焦虑于种质问题。
也有人认为出现养不大的“羯子虾”,与苗场孵化滥用抗生素等药物密切相关。一位要求匿名的受访者表示,“苗场孵苗难度越来越大,又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他们只能大量使用药物,以求育出虾苗。”这一说法与记者的采访调查也正好互相印证,9月下旬,记者进入一个当月刚好停产转让的罗氏虾苗场,在育苗车间的一处墙角下,遗弃着一小堆已用完的药物瓶子,部分瓶子没有任何标识,其中有一种是注射用头孢,产品使用说明上标明是人用药物。
罗氏虾育苗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大环境污染严重造成的,这也是多数受访者的观点。珠海市斗门区益农虾苗场老板郭幸益说,在上世纪80、90年代,斗门无论是养殖罗氏虾,还是育苗技术曾经闻名全国,自从白浊病从泰国入侵以后,迅速传染开来,波及全国。1999年,南美白对虾又开始进来,很多人弃罗氏虾转养殖南美白对虾。歇了几年,加上各个苗场加强防范,目前罗氏虾苗鲜有白浊病发病,反而是大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育苗质量。
“整条西江水系,横穿桂粤两省区,沿岸有多少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而处于下游的高要、中山、斗门等地的育苗场正好使用这条水系的水,结果可想而知。”冯汉光说。为此,他不得不把亲虾放到新会,使用当地的水库水作为生产用水。
“西江水系的水,很难达到繁育罗氏虾苗的标准了。”受访的几位苗场老板颇有同感。
根本出路:选育+隔离保种
大环境污染的问题,单靠几个虾苗场是没办法改变的,他们只能是在水净化过滤方面做得更加精细点。面对种质退化的问题,科研人员有自己的看法。
某科研机构的一位专家郁闷地对记者说,罗氏虾在珠三角和江浙一带是很受欢迎的,是一个很好的养殖虾品种,引种回来这么多年,早就应该从国外补充原种或者开展选育科技攻关,但是由于多年没有项目资金资助,科研难以为继,其不得不转而进行其他品种的科研。“要想重新提高罗氏虾种质,最好由政府层面支持科研立项,引进原种培育良种,供应给苗场生产。”业内专家也告诉记者,水产良种选育是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水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应该有持续性的科研经费支持。
在渔业主管部门还没有实施引种、选育工程的情况下,中山市永昌虾苗场梁老板就颇有先见之明。从2009年开始,他从浙江某科研机构引进一批亲虾,繁育虾苗,再自行选育,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保种中心,选育的亲本用于生产虾苗供应给虾农养殖。这个保种中心虽然没有严格规范的标准,属于很初级的产物,但它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这里出来的亲本生产的虾苗,质量比外面购买商品虾做亲本的苗场更胜一筹,在业界受“羯子虾”困扰的前两年,梁老板供应的虾苗却可以置身度外。经此一役,梁老板的口碑在虾农中迅速树立起来,到投苗高峰季节,排队等苗者有之。“我们生产的虾苗成活率高,生长的速度也不差,具体什么原因我们也搞不清楚,可能是我们在种质方面有优势吧。”梁老板说。
梁老板所称的种质优势,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每批即将投入生产的亲本,他们会先从保种池塘转移进室内亲虾车间育肥40天,再正式投入生产。“要让亲虾更健康、更有活力,才能生产出优质的虾苗。”
永昌虾苗场今年生产的3.5亿尾罗氏虾苗,均被养殖户抢购一空。“目前我们正在扩建一条生产线,到明年春季可以投入使用,届时,我们苗场的年产量可增加一倍。”梁老板信心十足地说。
珠海市斗门区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朱建洪表示,在现实情况下,企业自行建立保种中心选育亲本不失为一个良策,但是直接产生的运作成本并不是每个苗场都负担得起的。
受到梁老板的启发和帮助,冯汉光也在新会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小型亲虾保种中心。“保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单靠我们这样的散兵团去做,不可能做得特别多,也做不了特别精细,更难做到分代、分品系杂交,只能人工筛选几次。首先要挑选优秀的父母代,孵化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类药物;其次,在养殖过程中,每20天挑选一次。”冯汉光称,就这样简单选育一下,如果要保养4000斤20~30头/斤规格的亲虾,每年需要投入60~100万元,仅仅是保种就要花这么多钱,孵化育苗还要投入流动资金70~80万元,对于小型虾苗场,资金压力很大。
“不过,资金压力大也要做,因为如果没有自己的种虾场,随便到外面买些商品虾回来做亲本,很难保证虾苗质量。”冯汉光如是说。
“政府建立一个保种中心,生产良种给苗场使用。”这是受访者的共识,也是罗氏虾业界的期望。
中国鳗鱼网(www.chinaeel.cn)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鳗鱼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