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崔和:中国水产业前景明朗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这些年来在年富力强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和的带领下,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服务于会员,对促进我国水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规范和繁荣水产品市场,提高水产品加工流通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崔和50多岁,在国内协会的负责人中是比较年轻的,显得十分的精明干练。68日,中国日报网走进了协会,崔会长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水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水产品供应品种是全世界最丰富的,种类相当繁多,地域性特点非常强。我们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水产品在260种左右,南北方品种差异性大,宠大的数量可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另外在水产品加工方面,我国也是全世界最特殊的,包括来自俄罗斯、挪威、美国、丹麦等近三十个国家的原料水产品在中国完成加工,并通过中国实现市场的第二次分配,符合欧美市场消费习惯的进入了欧美市场,对中国水产品是一种补充的就在中国市场上销售了。这个产业的形成是因为早期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便宜,中国的水产品加工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随着国际产业分工这个产业就逐渐形成规模。

水产品安全性好

水产品应该是我国食品安全中表现的最好的一个行业。一是水产品的国际化水平高,受国际的标准、体系、风险防控影响大。二是水产品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安全系数高。水产品离不开水,对水质的要求比较苛刻,己成为水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以至于一位北大教授曾说:针对工厂的排污问题,不需要搞检测,只需在排水口放上一网箱的鱼,每天去个人看看网箱有没有死鱼。死了鱼就是排污了,因为鱼跑不了。如果工厂不认,检测一下死鱼就明白真相了。

当笔者问及我国严重的水污染会不会影响水产品的安全时,崔会长解释道:在淡水养殖方面分为几大块,一个是大水面的水库、湖泊,像千岛湖等,当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容不得污染,所以非常可控的。第二就是一些小的水面、河道的网箱养殖,渔民一定会选择水质好的地段,否则鱼生存不了。第三个是池塘养殖,一般会放在给排水比较方便,一旦感觉到水质有问题,会及时换水;有的甚至还使用地下水。从生产方式来说,安全性是很好的。海水养殖的情况会更好一些。

唯一稍微值得担心的是投入品的问题,也就是鱼生病了怎么办?早些年也曾用了一些违禁的药物,这些药物对人体带来不利影响,但造成的后果却很严重。比如使用违禁药物的大菱鲆问题爆光后,整个产业就完蛋了,没人买了。这就迫使农业部、省、市加强监管,监管力度比原来大大加强。其次,产业自身受到伤害几年才缓过来后,渔民知道什么药不能用,用了之后查出来还有法律责任的问题,生产者的自我意识也迅猛提高。另外,经过这些事件以后,消费者的认识也提高了。比如专家也出来对这个事件进行解说,吃大菱鲆对伤害夸大了。崔和指出,保障消费者权益是行业生存的基石,但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也要有基本的常识,有些问题不必过于恐慌。

欧洲今年发生了马肉风波,美国也有专家专门发表文章指出:即使我们监管的再严,也没法彻底杜绝食品安全风险。我们在超市里买东西,包装袋上能看到原产地、成份。但当我们去饭店吃饭时,就无法分辩产地、来源、生产环境等内容了。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没有百分之一百绝对安全的事情。从远离陆地几万里的地方捕捞的金枪鱼也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被炒作。崔和举例道:挪威、日本、冰岛这三个国家的消费者是吃鲸鱼的,如果金枪鱼超标,那鲸鱼因食物链更顶级会更严重。而这三个国家都是水产品消费量极大的发达国家,他们会不知道重金属超标吗,还不是照吃不误。所以应该加强常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是如此紧密,米饭天天吃,鱼不是经常吃的。这些对人体基本没有多大的危害的因素没必要过于放大。

 

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国这些年水产品的出口量都是在380万吨左右,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进口大概在420万吨左右。连续多年都是进口量高于出口量。金融危机后全世界经济拉到一个低迷的状态,对中国的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欧债危机更是雪上加霜了。现在水产品出口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保挑战等一系列问题。比如人民币升值导致虽换回来的外汇多了,但企业没有受益,反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对于海洋渔业资源,连续二十年世界的捕捞量一直保持在9000万吨左右,己经处于一种恒定状态。这些年来,各国都加强了海洋保护、推动水产品可持续开发利用。比如近海采取禁渔区、禁渔期、生态恢复等国际通用的做法。一些国际性组织、区域性组织也在关心公海资源的问题。公海上一些种类属于过度开发,还有一些种类是未完全开发的。比如南极磷虾,欧洲人预测可持续利用量6000万吨,而全世界年捕捞的海产品大约是9000万吨,人类的食用量大概是7000万吨。但南极磷虾的开发因成本、市场接受度等多方面原因尚未提上议程。

权威部门也做预测:未来人类蛋白的摄取将越来越依赖于水产养殖。水产养殖可以利用有限的水域生产更多的水产品。全世界的养殖水产品量己达到了6800多万吨。前五年时才大概4000多万吨。越来越接近海洋捕捞量。

在早期水产品短缺时候,中国做了大量生产应用技术的研发,处于国际上的领先水平。实际上我国早期积累的丰常实用的生产技术,不断的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转移,从而一直保持了我国的竞争优势。

谈起产业的未来,崔和指出:海洋生物的高效利用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尽管我们的捕捞量很大,但并不是全部能够利用的。也就是说我们出海渔船拉回来的东西,很多一到岸就成为废品了。这些可从船上设施的改造升级,看能否直接在海洋上加工等。其次,水产养殖的水域开发的差不多了,在己开发水域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利用需要一个良好的规划的,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转变成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从加工来说,如何形成符合中国人消费的加工模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早期中国人爱吃生猛海鲜,现在年轻人会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深加工产品。对于鱼糜制品,日本人是按照自己的口味研发的,接下来如何开发适合国人口味的产品等也是一个方向。

从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角度,需要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引导行业发展,要从生产、市场、生态文明等角度对行业发展做出科学的评估。崔和带领协会20多个年轻人,不断接受新的理念,把控与指导行业的发展方向,每年举办诸多的活动,推动行业内交流与创新,加强行业自律,在让消费者在吃的更放心水产品的基础上促进中国水产品质量的提高。

崔会长说:我们协会年轻人多,这个传统的行业需要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思想活跃,梦多。我们要在推动行业发展上实现自身更大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