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广东东莞30年间本地鱼种锐减56种

外来种泛指非本土原产的各种外域物种,当这些外来种在本地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自我再生能力,给本地的生态系统等造成损害时即构成外来种入侵。市海洋与渔业局近日发布预警,东莞外来物种激增,提醒市民切勿随意放生。

东江和八大水库自东莞穿境而过,外来生物也随之游窜。“严禁随意放生外来种的鱼”,日前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预警,东莞外来种的鱼类在东江水域渔业资源量比重从2009年的10%猛增至去年年底的25%.其中生性凶猛的外来“入侵者”,原产于非洲的罗非鱼,种群数量已排名东莞鱼类排行榜第四位。在外来物种入侵的30年间,东莞本地鱼种减少了56种。

外来入侵鱼种增多11

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渔业资源监测数据显示,东莞水域鱼类外来种逐年增多,从2010年前仅发现罗非鱼、麦瑞加拉鲮2种,随后几年陆续新发现革胡子鲇、短盖巨脂鲤、下口鲇、雀鳝4种。外来种占东江水域渔业资源量比重也逐年上升,2009年外来种所占资源量比重约10%,到2013年比重已上升到资源量的25%,其中罗非鱼和麦瑞加拉鲮更是排在鱼类资源量的第四、五位。

“这表明东莞渔业水域受外来种入侵日趋严重,要高度警惕”,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杨志普说,外来种通常繁殖能力较强,缺乏天敌,暴发性增殖挤占本地种群的生存空间,甚至导致物种灭绝、人身安全受到伤害。市海洋与渔业局研究员张邦杰认为,外来种入侵是本地种减少的一大原因。他分析,1984年后,外来物种不断通过养殖池塘逃逸、人工放流混杂和观赏鱼弃投等渠道,进入东莞内陆自然水域。至2010年,水域中已形成种群并成为渔获物重要外来鱼类有露斯塔野鲮、麦瑞加拉鲮、罗非鱼,其次是革胡子鲇、短盖巨脂鲤、攀鲈等。属有害入侵生物种类的有下口鲇、驼背鲇、巨口骨舌鱼、鳄雀鳝和长吻雀鳝等。而下口鲇、攀鲈已经成为一些河汊、溪渠的主要鱼类组成。种质资源不纯的杂交鲤、鲫几乎取代了东江原有的土著板鲤和野鲫。

张邦杰解释,外来鱼种占据土著鱼类生存空间,改变水域的原生态种群组成。不少外来物种还为肉食类,具排他性,既损害物种多样性又降低渔获物质量。例如麦瑞加拉鲮、露斯塔野鲮已占据渔获物中优质土著鲮鱼的位置。雀鳝皮坚且口味恶劣,其存在对本土鱼类危害严重,巨骨舌鱼和驼背鲇也为肉食、性凶残。下口鲇,生存能力极强而全无食用价值,其繁衍增殖占据土著鱼类生存空间,甚至造成河道堵塞。

主要由盲目放生引起

张邦杰等发现,在2005年到2010年期间,东江东莞段主要经济鱼类渔获物发生较大变化,人工增殖放流种类增多。他说,东莞地形地貌较复杂,有低山、丘陵、岗地,也有三角洲河海冲积平原。东莞内陆自然水域生境多样,有平原河道性鱼类、平谷缓流小溪静水鱼类、峡谷山溪急流的岩滩鱼类和三角洲河汊的河口鱼类。随着东莞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不少低山区因开发而被夷为平地,许多适应急流或流水缓慢的山溪鱼类也随之消失,特别是鮈亚科和鮡科鱼类尤为明显。

杨志普表示,东莞渔业水域发现的鱼类外来鱼种均为引进的养殖种或观赏种,流入天然水域主要因盲目放生引起。200610月,东莞石龙镇河段发现一条与“食人鲳”齐名的雀鳝,这是世界十大凶猛淡水鱼之一。它体长约40厘米,主要生活在美洲,会对人进行攻击。市海洋与渔业局和水产研究所专家估计,该雀鳝很可能是作为观赏鱼进口后被市民购买放生,提醒行善市民要知晓外来种可能引起的危害,学会辨别外来物种。

杨志普说,很多好心人放生鱼类,有可能致其不适应放生点环境而更快死去,也有迅速繁殖造成种群聚集,破坏生态环境。杨志普说,当不能确认为本地种时,可以请教当地的农办或市渔业主管部门,切勿随意放生引狼入室。

东江是东莞的母亲河,严禁随意放生外来种。禁止将外来种类,特别是有害入侵鱼类投入自然水域。———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杨志普

东莞鱼种档案

1982- 1984年,东莞有鱼类15 1种,分隶1744科,其中洄游性鱼类8种,河口性鱼类4 7种。鲤形目、鲈形目和鲇形目组成东莞内陆自然水域原生态鱼类的主体,约占鱼类总数的8 0 .1%.2005-2010年复查,东莞仅存鱼类10 7种,分隶184 0科,其中原土著鱼类9 6种,隶属153 4科。市海洋与渔业局研究员张邦杰调查发现,近30年间,有2105 6种土著鱼类消失,减少3 7 .1%,生物多样性下降。而外来入侵鱼类增多3611种,从原先占有比例的2 .6 %增至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