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扇贝“勃海红”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

一、品种概况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南起墨西哥湾、北至马萨诸塞州的Cape Cod均有分布,是当地的重要渔业经济种类。我国于1982年从美国引进了这一品种并人工繁育成功,由于其生长快,养殖周期短,深受养殖户的欢迎,引发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一个发展高潮,成为我国北方养殖区的主要扇贝养殖品种,产量在2005年达到84万吨。然而海湾扇贝本身个体较小(约为56厘米),寿命短(少于2年),而且引进后长期只养不育,导致了商品贝规格越来越小,育苗养殖过程中死亡率高等种质退化问题,据统计2007年海湾扇贝亲贝死亡率高达70%,已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湾扇贝养殖业的发展。针对海湾扇贝种质退化问题,我国水产育种专家已经从引种复壮和遗传育种的角度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扇贝养殖业急需培养出一种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的扇贝新品种,来支持我国扇贝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 是原产于南太平洋的一种速生型中型扇贝,生长1318个月可达商品规格(9厘米),最大壳长可达15厘米,养殖过程中分泌强大的足丝,有利于笼养,温度适应范围比海湾扇贝略窄,在4℃~29℃之间。紫扇贝的壳宽较大,闭壳肌肥大,出肉率高,且味道鲜美,壳形优美,因此紫扇贝加工产品在美国和欧洲深受欢迎,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良养殖种类,目前在智利和秘鲁已开展大规模的人工养殖研究,产量达到近3万吨。紫扇贝和海湾扇贝一样,都是属于Argopecten属的快速生长种类,但紫扇贝个体较大,商品价值高。同时,由于紫扇贝和海湾扇贝同属于Argopecten属,种间杂交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用紫扇贝与海湾扇贝进行种间杂交以对海湾扇贝进行种质改良,将生长速度和壳色作为扇贝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性状,选育出生长速度快、贝柱出肉率高、壳色好的扇贝新品种。

扇贝“渤海红”新品种对实现海水养殖良种化,推动水产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丰富了我国扇贝的品种资源,提高了扇贝对不同养殖环境的适应性,对我国商品扇贝的更新换代具重要意义。

1.品种特征

1)外部形态特征:贝壳扇形,养殖当年壳长69.7±2.9毫米,壳长/壳高为1.06±0.03,壳宽/壳高为0.41±0.02;壳较薄,壳色呈两个亲本的中间色紫红色,左、右壳较突出,壳表放射肋1718条,肋较宽而高起,肋上无棘;生长纹较明显,中顶;前耳大,后耳小。

 

1  扇贝“渤海红”外部形态

2)内部构造特征:外套膜上有触手和外套眼,鳃瓣状,闭壳肌发达且前后闭壳肌融合,性腺位于腹缘,分为明显的精区和卵区,精区成熟时为乳白色,卵区成熟时为橘红色,肠粗大。

 

2  扇贝“渤海红”内部形态

2.优良性状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普通海湾扇贝相比,1龄贝平均体重和闭壳肌重分别提高37.0%以上和49.0%以上。经农业部水产种质与渔业环境质量监督测试中心(青岛)测试,扇贝“渤海红”在201412月初壳高为64.2±2.8 毫米,壳长68.0±2.6毫米,体重45.3±5.6克,软体重16.6±2.7克,放射肋1718条。同期的普通海湾扇贝壳高55.8±4.7 毫米,壳长58.2±4.8毫米,体重34.0±7.6克,软体重15.1±3.7克,放射肋1718条。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贝来源  扇贝“渤海红”亲贝为经选育性状优良、遗传稳定的群体,保存在特定的良种保持基地。

2.亲贝培育方法 

1)亲贝选择:选择壳色紫红色、壳高≥ 62.0 毫米,湿重≥38克的个体为核心群,核心群体数量2000以上。感官应符合表1要求。

 

1  亲贝的感官要求

2)蓄养方式:亲贝经洗刷,除去污物和附着物后,采用网笼或浮动网箱蓄养。

3)蓄养密度:80100/立方米。

4)入池时间:在2月底到3月初,水温6℃~8℃。

5)亲贝管理

换水倒池:15℃前每天倒池一次, 15℃~18℃早晚各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1/2,每2日倒池1次,18℃以后,采用部分换水或流水的方法改善水质,每天换水34次,每次换1/3

吸底:前期不吸底,停止倒池后每天吸污一次。

投饵:每23 小时投喂一次,以硅藻、金藻或扁藻等单胞藻为主,日投饵量为单胞藻饵料浓度(23)×104个/毫升(以金藻为例),饵料不足时亦可投螺旋藻粉、淀粉或酵母等代用饵料。

充气:亲贝培育期间宜采用连续充气,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在20℃待产时停止充气,避免早产。

水温控制:亲贝培育时,应以海上取贝时的水温为基准,培育前期日升温1℃,水温达15℃~16℃时稳定23天,以后每天升温0.5℃,20℃稳定数日,观察性腺,决定采卵时间。

性腺发育观察:定期观察性腺肥满度和颜色,检查精、卵发育情况。当性腺特别饱满,性腺指数达18%,性腺表面的黑膜基本消失,卵巢呈暗粉红色,精巢呈乳白色时,即可准备采卵。

(二)人工繁殖

1.催产

1)亲贝消毒:用1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清刷贝壳表面,用砂滤海水冲洗。

2)诱导产卵:将亲贝阴干2030分钟后,放于23℃的过滤海水中产卵排精,采卵密度达到3050/毫升后将亲贝移入其他池继续排放。

3)受精:产卵排精后镜检,每个卵子周围有56个精子为宜。

2.孵化  受精卵在23℃孵化。

1)孵化池:1520 米2室内水泥池,水深1.21.4米。

2)密度:3050个受精卵/毫升。

3)水环境条件:水源干净无工农业污染,pH7.58.6,盐度2531,水温23℃。

(三)苗种培育

1.幼虫培育

1)选优培育:受精后2024小时受精卵孵化至D形,用300目的筛网通过拖网或虹吸方将健康的D形幼虫移入培育池中,进行幼虫培育。

培育池用1520 米2室内水泥池,水深1.21.4米。水源干净无工农业污染,pH7.58.6,盐度2531,水温23℃。密度以1015/毫升为宜。

2)日常管理:受精卵发育至D形幼虫后,即可投喂金藻等微藻,浓度约5万~10万细胞/毫升;随着幼虫生长,可增加投喂角毛藻、扁藻和小新月菱形藻等饵料,混合投喂,勤投少投。

每天早晚换水各一次,每次换水1/2,每两天倒池一次。    连续微量充气。

3)附着变态

附着基制作:由直径为0.3厘米的棕绳编成棕帘(规格约长50厘米×宽40厘米)或15厘米×60厘米(或40厘米×70厘米)的聚乙烯网片制成附着基。

附着基处理:反复冲洗后,用0.5‰~1‰的氢氧化钠溶液或2‰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4小时,再用砂滤海水冲洗干净待用。

附着基投放:直径为0.3厘米细棕绳附着基,投放量为8001000米;15厘米×60厘米的聚乙烯网片每立方米水体3550网片。

采苗时间:眼点幼虫平均壳长达190200微米,眼点幼虫达40%左右,便可投放附着基。

变态:显微镜下观察,稚贝长出次生壳后即完成变态。

2.稚贝培育

1)培育池:1520 米2室内水泥池,水深1.21.4米。

2)水环境:水源干净无工农业污染,pH7.58.6,盐度2531

3)日常管理:日投喂单胞藻饵料,金藻、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等为(23)×105个/毫升·天,扁藻1×105个/毫升·天。

每天早晚换水各一次,每次换水1/2,每两天倒池一次。    连续微量充气。

3.稚贝的中间培育  稚贝在培育池中经过610天培育,壳高达到350500微米时,便可装入80目的网袋,移到对虾养成池或海上继续养育,直到培育成商品苗(壳高0.5厘米)

1)选择良好的虾池或保苗海区:虾池应为砂质底,无淡水注入,无大型杂藻,水深1.52米。海区应风浪平静、透明度大、流速缓慢、饵料丰富的内湾。

2)保苗管理:虾池应提前先清池,然后进水施肥,接种单胞藻类,待饵料密度提高后移入稚贝。可采用张网式结构,去除网袋,有利于水交换,稚贝生长快。稚贝长到5毫米时可从采苗器上脱离,装入40目网袋并移入海区继续保苗。

3)海区保苗:根据稚贝的大小及时更换30目、18目网袋并降低保苗密度,大约每3周更换一次网袋。稚贝长到1520毫米时,可移入孔径为8毫米的暂养笼继续保苗,至25毫米。

4. 商品苗种

1)规格与要求:苗种规格壳高0.5厘米以上(0.5厘米),要求健壮,活力强,大小均匀,畸形个体不超过1%。

2)检验规则:组批规则,以一次交货为一批。从保苗池塘或海区的不同位置随机抽取45个保苗袋,每袋计量总数以计算每袋的平均数量,以此估算本批苗种的总数量。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主要养殖方式和配套技术

主要采用筏式养殖,适用于大潮低平潮时水深410米以深近海养殖区;风浪、潮流适中。

1. 养殖设施及设置  浮筏由聚乙烯绳索、浮球和固定缆绳的桩组成。筏架一般长100米,筏架间宽1020米。每隔4米挂一个浮球,每100厘米挂一个网笼;每个网笼1012层,底盘直径30厘米,网孔2厘米。

2. 养殖密度  网笼每层放置2530个苗种,每亩水面可养1015万苗种。

3.管理  定期清除肉食性腹足类及甲壳类;洗刷清除附着生物等;在高温或附着生物大量繁殖季节,适当加深吊养水层;台风来临前,做好加固、转移等工作;随着扇贝的生长,附着和固着生物的增生,水流交换不好,因此,应及时做好更换笼网的工作。

4.收获  当年1112月,壳高≥5.5厘米即可收获上市。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 主要病害

1)性腺萎缩症

病原:病毒样颗粒,该颗粒近球形,无囊膜,直径5080纳米。包涵体通常位于细胞核附近,为球形、椭球形或肾形结构,大小不一(最大者长径约9微米,短径约8微米)。

主要症状:患病软体部消瘦,无光泽,性腺严重萎缩。鳃苍白色并有轻度糜烂。肠道内含物少,呈空或半空状。生殖泡囊形态不规则,生殖细胞肿胀或萎缩,胞质少,未见卵黄积累;消化盲囊、鳃等器官组织也呈现明显的病理学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结构絮乱,细胞变形、甚至溃散。

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在春季发生在暂养亲贝中,最终导致约1/3亲贝死亡。

2)外套膜糜烂病

病原:病毒、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成熟的病毒粒子近球形,直径150180纳米,由外部囊膜和内部核衣壳组成。核衣壳直径约120130纳米,结构均匀、电子密度高。

症状:主要表现为外套膜糜烂,软件部消瘦;严重者,约2/3的外套膜溃烂成胶水状;消化盲囊松软,性腺萎缩,鳃灰白色并呈轻度糜烂状,闭壳肌开合无力。

流行情况:此病症于3月中旬发现于室内培育亲贝(培养水温13℃~14℃),4月下旬~5月初,海区暂养亲贝中也出现。随温度升高,病症越加严重并陆续出现死亡现象。亲贝死亡率约为50%

3)病毒性扇贝幼虫面盘解体病

病原:疱疹样病毒。病毒呈六角形或近圆形,未成熟病毒颗粒直径为8490纳米,病毒颗粒形态不一,有致密拟核型、中空型、十字型和双环型。成熟病毒颗粒,由拟核、衣壳和囊膜所构成,颗粒直径约120纳米,有时在一个成熟病毒颗粒内,可看到有2个核衣壳颗粒,偶见具宽松囊膜颗粒直径150250纳米。

症状:患病幼虫丧失浮游能力,大批下沉,沉于池底的幼虫纤毛仍在摆动,数小时后逐渐出现组织解离呈球、块状,靠近壳缘的面盘、口沟、肛门、足等部位的细胞或组织渐渐散落,游泳器官面盘解体,脱落下的纤毛或带纤毛的组织靠纤毛的摆动在壳中或壳外转动,患“面盘解体”病的幼虫经过一段时间全部死亡。

流行情况:在人工育苗时,3月末4月初选育后57天开始发病,培育水温22℃~24℃。死亡率约100%。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垂直传递和水平传播。

4)衣原体寄生病

病原:类衣原体(CLO)。其包涵体为圆形及不规则形状,大小约9微米×7微米,HE染色呈蓝色。包涵体发育至晚期破裂,宿主细胞崩解,类衣原体逸出。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包涵体内部含有大小不同的3种个体形态,即网状体、原体和中间体。

症状:受感染个体生长缓慢,内脏干瘪,易从附着基上脱落。在发病贝消化腺上皮细胞内可见嗜碱性的类衣原体包涵体。

流行情况:类衣原体可以感染海湾扇贝不同发育阶段(幼贝、稚贝、成贝)的个体,但不同阶段的贝体感染率与死亡率差异较大,幼体组感染率和死亡率分别达80%和90%以上;稚贝组分别达50%和70%左右;成贝组的感染率达50%以上,但不能导致成贝宿主的大量死亡。

5)扇贝类立克次体病

病原:类立克次体(RLO)。形态多样性,呈革兰氏阴性菌样特征,形态如有立克次体特异的细胞壁及类核区,在细胞质内形成膜包的内吞性的液包体,在外套膜组织和消化腺组织上皮细胞中形成包涵体或散落、游离于多种组织细胞的细胞质中,其包涵体由一单层膜包被,形状有球形、椭圆形和棒状,大小一般为(12.318.1)微米×(7.79.3)微米。HE染色,包涵体被染成紫红色,包涵体内含有许多嗜伊红颗粒,Feulgen染色呈阳性。

主要症状:病贝外壳上附着生物和污物较多,色泽略深;外套膜收缩,外套膜失去光泽;濒死贝外套膜萎缩、脱落;鳃丝灰暗,有污物黏附;闭壳肌无力,呈灰白色,微张着口;内脏团外观上无明显特征。显微观察显示,在发病贝的鳃、外套膜、消化肠管等上皮组织细胞中可发现大量感染的RLO包涵体,感染严重区域往往伴有组织细胞的坏死和细胞溶解后形成的空洞。

流行情况:该病与温度胁迫有较大关系。扇贝主要死亡在低温期幼贝阶段,2O℃以下的温度可能是养殖扇贝幼贝严重而主要的环境胁迫因素。扇贝的死亡高峰在6月,累积死亡率约为6O%

6)扇贝幼体期流行性弧菌病

病原: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鳗弧菌(V. anguillarum)、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 parahaemolyticus)、黑美人弧菌(V. nigripulchritudo)和鳗弧菌Ⅱ型(V.  anguillarum Ⅱ)等。

主要症状:患病幼体发病初期游动加剧,多浮于水表面,数小时后大量下沉。镜检多数幼体空胃、面盘肿胀、伸缩力逐渐丧失,有的幼体面盘纤毛部分脱落,甚至整块脱落。幼虫体内可见弧菌。

流行情况:起初多发生在第1批幼体孵出后的第78天,或投附着基后的23天。病变发生后,若继续用原来的亲贝产卵孵化,以后批次的幼体发病期会逐次提早,甚至孵化出后第23天就发病下沉。

7)哈氏弧菌病

病原:哈氏弧菌。

主要症状:外套膜不同程度地收缩,重者成片脱落;鳃呈橘红色,重者鳃丝糜烂;肠管空,有的个体消化盲囊肿胀。

流行情况:高温季节发病,病死率近50%

8)扇贝漂浮弧菌病

病原:漂浮弧菌。

主要症状:病贝肠道及肾肿胀、生殖腺及外套膜萎缩、壳内面变黑。

流行情况:感染育苗期亲贝,使亲贝产卵质量及出苗率降低,危害严重。

9)扇贝豆蟹病

病原:豆蟹。

主要症状:豆蟹寄生在扇贝的外套腔中,能夺取食物,妨碍摄食,对扇贝的鳃有一定损伤,并使触须发生溃疡,是扇贝身体瘦弱。

流行情况:对扇贝一部都会直接致死,但能是扇贝身体瘦弱,在扇贝海上养殖全过程中寄生率可高达60%以上。

10)扇贝幼虫离壶菌病

病原:动腐离壶菌。该菌菌丝在扇贝幼虫体内弯曲生长,有少数分枝。繁殖时菌丝末端膨大,形成游动孢子囊,囊内的游动孢子形成后,囊上再生出排放管,伸到幼虫体外。从排放管放出的游动孢子在水中作短时间游动后,再去感染其他幼虫。

主要症状:患病幼体停止生长和活动,很快死亡。镜检患病幼体体内可见弯曲生长的菌丝体,有时还可见到菌丝末端膨大的含有游动孢子的孢子囊。

流行情况:此病在扇贝幼虫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且往往引起幼虫的大批死亡。

2.防治方法

1)扇贝育苗期病害防治措施

育苗生产前对育苗设施及用具严格消毒,各培育池用具不混用。

②对育苗用水进行过滤,臭氧或紫外线消毒。

③亲贝入池前要严格洗刷、挑选、消毒,暂养、促熟期间每日检查,发现病、死贝及时检出。

④亲贝暂养、促熟期间投喂优质饵料,满足积温要求,保证卵质优良。

⑤孵化后进行选优培育。

⑥育苗期间定时检测水质,保证水质清新。

⑦每天定时镜检幼体2次以上,发现细菌、真菌等感染迹象,及时使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控制。

⑧发生大量死亡的培育池,应先对死亡幼体及池水进行消毒处理后再弃掉,以免疾病传播。

⑨附着基投放前严格消毒。

2)扇贝养成期病害防控措施

①养殖前对养殖海域进行全面调查和养殖容量评估。

②加强日常管理,发现病、死贝及时检出并带到岸上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疾病传播。

③进行多品种生态养殖。

中国鳗鱼网报道

【关键字】:水产养殖渔业,扇贝,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