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生鱼急性出血病发作快 宜早防治

由于投料过多,再加上鱼塘底质、水质差,近期该病多发,3-5天即到死鱼高峰

 

脾脏肿大是急性出血病的典型病征。      □资料图片

□南方农村报记者 郑燕云

最近,顺德伦教生鱼养殖户阿甘喜忧参半。喜的是生鱼价格终于开始上涨,5万斤存塘鱼因此将给他增加2万多元收入;忧的是,虽然躲过了前期的水霉病、烂身病,但死鱼现象也开始在近期冒头,并且每天增加。因为担心病情扩大发展,阿甘带上水样与病鱼到当地渔药店化验,经诊断为生鱼急性出血病。渔药店技术人员告诉他,这是一种生鱼常见病,死鱼量上升快,宜早防早治,近期接到不少类似病例。

显著症状:脾脏肿大发紫

有资料显示,生鱼急性出血病是由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鱼体外观无明显症状,经解剖,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充血呈暗紫色。发病急,从出现病症到死亡一般仅需5-7天的时间,死亡率较高。该病与诺卡氏菌引起的出血病不同的是,后者表现为慢性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从鱼类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15-20,往往死亡时已感染多时。急性出血病鱼体表有红色出血点,最显而易见的是肝脏表面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严重时内脏上的结节转变成脓灶,在胸鳍、尾鳍等运动较多的部位易形成脓灶。

“脾脏肿大、发紫是该病的最显著症状,为正常大小的一倍多甚至更大”,利洋水产医院顺德勒流店技术员梁联滨告诉记者,伴随症状有肝肿大,有时肝脏发白或发黄,肝脏质地变脆;肠道发红充血,有时粪便上沾有粘液,漂浮于水面上;发病鱼抵抗力差,行动迟缓,离群独游,长时间靠边定住不动。

  据了解,生鱼急性出血病主要流行于温差变化大的秋冬交替时节和春季,夏季高温时节也有发生,多表现为急性死鱼症状,并且死鱼数量上升快,如不注意及时预防治疗,容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这种病中间病程短,人都来不及反应”,顺德杏坛汉叔渔药店老板梁敬东告诉记者,往往养殖户发现死鱼的时候,可能只有十多条,到第二天上升到50-60,第三天说不定就已经达到300-400,3-5天就达到死鱼高峰期。一般情况下,少量死鱼属于正常损耗,因此在初期死鱼数量较少的时候养殖户多不太重视,两三天后死鱼量激增,养殖户才重视起来,一般都是根据经验自己先对付治疗,杀虫、杀菌或消毒,只有自己对付不了了才求助于技术人员,但往往已经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投喂太猛是诱因

有专业人士分析,生鱼急性出血病的诱因有多种,养殖密度过高、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胁迫因素,都可以导致鱼体抵抗力下降发病;极端天气变化也会引发该病;另外,某些人为因素也会诱发该病,比如过量投喂,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也会加重此病。

梁联滨透露,开春投喂太猛,是近期很多生鱼急性出血病的重要诱因。随着天气回暖,生鱼吃料开始恢复,养殖户为了挽回越冬期间损失的鱼体体重,投料过快、过多,但鱼的消化能力跟不上,导致肠炎发生,饲料消化吸收效果差,鱼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再加上底质差、水中氨氮、亚硝酸水平偏高、藻相不平衡等因素,鱼体应激反应大,从而引发急性出血病。

阿甘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鱼价上涨后,阿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消息都说鱼价还会继续上扬,为了增加产量多赚点钱他开始加大投料量,每天都喂到鱼吃不动为止,直至发现大量死鱼。

先停料再用抗生素治疗

“这种病必须停料或减料,否则越治疗死鱼越多”,梁联滨告诉记者,投料过多是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停止投料可以避免肠道遭受进一步损伤,有利于肠道恢复。治疗过程采取“调水+内服药物”的做法,由于长期投料过量,大多养到后期的鱼塘底质都很差,在停料当天用调水解毒类产品先调水改底,比如碧水安、速解安,分别按1米水深2/瓶和4/瓶的用量全池泼洒;等水质调好后,再内服抗菌类药物消炎。

  “在发病后三天内及时发现治疗,方法得当的话,治疗三天就能将死鱼量降下来”,梁敬东介绍,发病头三天是治疗的黄金时间,由于该病病情急,死亡快,所以他一般采取先治病再调水的方法:第一天,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死鱼数量不再上升,同时内服具有清热解毒的大黄粉,当死鱼情况得到控制后,第二天再全池泼洒维生素C和抗应激类产品,以提高鱼体抗应激能力,第三天再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全池消毒,待死鱼量降下来后,再调水。

遵循梁敬东的做法,治疗三天后,阿甘鱼塘的死鱼量很快得到了控制,死鱼量由发病第三天的100多条下降到7-8条。生鱼养殖往往密度很高,鱼发病的风险大,一旦发病又很容易传染。技术人士提醒,养殖户要改变“经常杀菌杀虫消毒”的习惯,否则当病害真正发生时将无药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