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鳗鱼养殖尾水处理新突破!化学降磷智能化治理崭露头角

养鳗靠集约化经营,饲料以鱼粉为主,养殖尾水有机物含量高,排放量大。如何治理使其不对环境造成影响,一直是悬而未决的行业难题。


2008年起,福建鳗业就试行过滤、沉淀、生化吸收等办法净化尾水,但由于沉淀池或湿地提供不足、植物吸收有限等因素制约,处理效果不稳定,很难迖到愈益严格的排放要求。


不逾越这一关,鳗业就面临受罚、停产,陷于难以生存的困境。


为实现持续发展,2020年7月,顺昌县宝庄和顺养鳗场与福建盛民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采取“智能化治理养鳗尾水”的新办法,闯出了一条投资省、见效快、安全可靠的治理新路。


成功的经验不胫而走,全省群起效之的养鳗场已有30多家。经此法处理的鳗鱼养殖尾水磷含量都降到0.3mg/L以下,达到环保一级的排放要求。

养鳗户普遍反映:由专业公司来负责尾水处理,安全可靠,我们省心啦!

智能化治理养鳗尾水

办法解析

>> 原理                                     

絮磷剂中的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生成聚合氯化铝后,与尾水中的磷结合生成磷酸铝沉淀物。调整絮磷剂滴量,可准确达到设定标准,效果稳定可靠。

>> 流程                                     

>> 工艺                                    

>> 实景展示                             

  媒体关注  

2020年11月,福建省鳗业协会偕同新华社记者,对养鳗尾水新的处理办法实用效果进行深入了解。

  监测评价报告  

为掌握该办法的处理效果和是否存在“二次污染”问题,福建省水产学会和福建省鳗业协会委托福建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对这家已实行半年降磷措施的养鳗场的水质、沉淀物、和养殖生物样品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以及是否产生二次污染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监测与评价报告。

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的报告概述了该鳗场养殖面积8.04公顷,年产鳗鱼300吨,日处理尾水5600吨,月投放絮凝剂50吨。监测数据表明,经处理后,总磷浓度由1.37mg/L下降至0.11mg/L,去除率92.0%,满足《淡水池塘养殖尾水排放要求》的一级排放标准,其它检测项目也都符合排放要求。

  专题论证会  

为科学评估新办法的除磷治理效果和是否产生二次污染问题,福建省水产学会、福建省鳗业协会联合召开专题论证会。

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林奇为组长、闽江学院教授穆景利为副组长的11位专家对鳗鱼养殖尾水降磷处理情况进行了专业评审。

参加论证会的部分专家

11位专家对监测与评价报告进行了逐项审查和严格诘问,一致认为化学降磷用于养殖尾水处理没有问题。磷不挥发,植物吸收有限,主要靠沉淀处理。形成的磷酸铝沉淀物不属于危险废物,也没排出场外。专家们指出,下一步必须要做好污泥(磷酸铝沉淀物)的处理应用工作。

11位专家签具的评审意见书

出席论证会的新华社记者


  鳗鱼养殖尾水治理的新突破

一年来的研究、试验、监测、论证,智能化治理养鳗尾水方法突破了鳗鱼养殖尾水处理的最大难题!

“智能化治理养鳗尾水”投资少,见效快,运维费用低,用地面积小,适用范围广的特点。通过自动监测、自动加药等智能化管理,实现养鳗尾水处理社会化专业服务。养鳗尾水处理设施投资主要包括土建、自动监测系统、自动加药系统、监控设施等其他杂项;建设周期整体工程建设周期约为20天,处理设施可即刻投入到运行调试阶段,调试期约10天,经调试后尾水出水各指标可达标排放。


运营模式项目采用第三方承包运营模式,即项目打包交由环保公司运营,内容包含运营期间的复合药剂、加药系统设施维护更换、PLC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等,公司保证所运营项目的尾水达标排放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据了解,建成一套“智能化养鳗尾水治理装置”,包括基建、设备等,共需投资约30万元。投入使用后,每年运营维护共约需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