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揭秘生物入侵这个“杀手”有点冷

 

福寿螺

 

船房河里的小龙虾本报记者 李久红 摄

 

水葫芦  周明佳摄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长期演变,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的引入,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消亡,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与之抗衡的生物而演变为一个凶残的入侵者。据云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正跃介绍,“外来入侵物种”是指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抵达一个新的环境或引种到一个新的地区,可能会逃逸到野外,变成野化种群,进而扩散甚至成为有害生物。但并不是所有的外来物种都可以造成生物入侵,往往只有一小部分会入侵成功,并带来生态灾害。

餐桌上的“生物海盗”

爆炒小龙虾曾一度热销消夜摊,可这位“筑洞高手”却很会危害秧苗;牛蛙绝不是一只省油的“蛙”,被称为田间“暴龙”;我们平时用牙签挑着吃的福寿螺,其实对生态威胁很大。

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对各种环境有较强的忍耐力、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能迅速产生大量后代。它们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建立优良种群,从而挤压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这就可能导致一些本地珍稀中草药以及湖泊内的土著鱼种灭绝,给本地生态系统平衡带来巨大冲击。

外来入侵物种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例如牛蛙、小龙虾、福寿螺就经常作为饕餮美食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

爆炒小龙虾一度是昆明消夜摊上的热销菜,小龙虾正式的名字叫“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南美洲,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后经人工养殖和自然扩散,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昆明出现小龙虾大概在2000年前后。小龙虾虽可食用,但逃逸野外的小龙虾却会酿成大祸。它们取食秧苗,破坏土壤,影响秧苗生长,使稻田失水,出现早衰和减产。小龙虾是“筑洞高手”,被它挖过的沟堤犹如被抽空的“骨架”,踩上去很容易塌陷。

牛蛙作为另一道美食也不是省油的“蛙”,它在满足人们食欲的同时,也在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牛蛙原产地是北美的落基山脉地区,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与北美牛蛙的原产地较相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引入以来,由于野外放养及人工圈养不慎导致局部生态危机。牛蛙除了吃一些昆虫、蛇、鼠、鸟、龟及鱼等小型脊椎动物外,一些专门捕食田间害虫的本地珍稀蛙类也惨遭其毒手。据了解,牛蛙的繁殖速度惊人,抗病力也很强,它一年产卵多次,一次产卵1~5万粒,其寿命可长达720年,故有人将它称之为田间“暴龙”。

福寿螺这个名字稍显陌生,但实际平常我们用牙签挑着吃的那种大螺蛳就是福寿螺,只是一般叫不出它的名字。福寿螺又名苹果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一位巴西籍华人将福寿螺作为水产养殖引入广东,此后几年,福寿螺的食用养殖在广东、福建、云南等地广泛推开。但由于过度养殖,管理不善,大量福寿螺被释放到野外,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

据省农科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张付斗副研究员介绍,目前在我省的保山、大理、德宏等13个州(市)都分布有福寿螺,总分布面积达到300多万亩,其中危害水田的有200多万亩,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因其适应性强,繁殖迅速,已发展成为一种危害巨大的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的食量很大,蚕食水稻等农作物,所产生的大量粪便污染水体。据介绍,每只雌螺可年产卵万粒,繁殖量惊人,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福寿螺同时还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因此会传播疾病。

近年来,福寿螺在大理洱海周边呈爆发式增长,洱海管理局每年投入20余万元经费,对其进行专项治理。由于福寿螺的虫卵主要粘附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植物上,不能进行机械化的大规模作业,只能采取人工铲除的方法进行治理,给治理带来难度。目前,福寿螺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人工防治为辅,人们通常会采取短期处理方法如使用杀螺剂杀灭福寿螺,但这些杀螺剂对环境也存在一定副作用。

(未完,请点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