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对虾内销之我见(上)

        首先说明一点,内销不是不行,量一年比一年大,说明观念与收入都有改善。

亏本主要原因是竞争,2010年开始的白热化恶性竞争。

2004年到2009年,属于内销的爆发期,很多人在此期间都赚了钱。

2010年开始,竞争达到白热化。

本身一个行业在某个时间竞争会达到白热化是必然的事情。光知道现在生意不好做是没任何意义的。我们应该要在白热化的背后,揪出这个必然的主因。

先说内销的主要产业链(先不说出口):养虾的----收虾的 ----加工虾的-----卖虾的。

谁收的虾?不是加工虾的,而是卖虾的。2005年以前,那时候的加工厂很纯,纯给人加工。

那卖虾的是谁?是内地各类大型水产类批发市场的某些商户。当时这类批发市场里卖虾的商户占市场商户的比例很小,百分之二三左右,有的市场甚至还不到。那时的利润很可观。净利润可达到7%--15%,尤其是熟虾。

早期其实还是存在某些以内销为主的厂家,比如巾帼。那时可是赚大发了。当时并没有多少厂家参与竞争。

2008年开始,很多纯加工厂逐渐转型,可以说是被迫转型,因为0307年期间,做纯加工厂的也赚大发了,因为量一年比一年大,单位加工价格不变或是变动不大的情况下,量越大产生利润越多,又没有风险,原料虾和厂家无关,只是个代加工的。有人赚钱就有人跟风,一时间,遍地都是加工厂,06年,我在湛江打出租车到机场路口的鑫昌水产,同行的还有他们的老总,我问湛江现在又多少这样的厂家,老总不假思索回答,大概400多家吧,谁知出租车司机回头来一句:“什么400家,我跑车的,你有我清楚?至少1000家!!”当时我下巴差点没掉下来。

太多了,根本不需要。供大于求的结果是必然洗牌。洗牌过后无非就是倒闭或转型。后来,倒闭倒是没倒闭多少,都舍不得,再小的一个厂,前前后后投资下来都过千万。随着对加工工艺的要求不断提高,厂家的机器更新换代很快,有很多是刚换了新机器就被迫转型的。舍不得,所以要转型。而转型,转到哪个方向呢?做自己的产品,搞销售去。当时都那么想,但是渠道呢?经验呢?没有,完全没有!怎么办?纯,是不能再纯了,但可以混合搞一搞,既不放弃原来的代加工,又得搞自己的产品。没有渠道,可以借鉴那些来这加工的客户的渠道,经验嘛,慢慢积累。

而搞内销,无非就以下四种渠道:

1:上超市

2:以厂家为分销基地,让业务员到外地(几乎没有本地)寻求客户,直接面向一级批发商。

3:找内地各水产批发市场的商户,让他们做厂家的代理

4:公司直接派人进驻内地各水产类批发市场,以自己公司的名义自产自销。

到了2009年,最后形成了第三第四两点主要渠道。一时间,各类水产品批发市场卖虾的占的比重已经达到6%以上,甚至有些市场,由于互相调货的原因,家家户户都摆出南美白虾的样品,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事实证明,对虾销售的危机已经来临,由于恶性竞争,销售的利润一下子落到冰点。为什么会这样呢?转型后厂家的原因。几乎所有的厂家都把账算得可精:批发市场原来的商家,他们的产品是代加工,相对于厂家没有成本优势,况且这些商家收购原料虾都需要在本地寻找代理商,而这些代理商,恰恰大部分都是这些在转型的厂家。一斤南美白虾代理费从0.15元到0.5元不等。这样一算,这些原来批发市场的商家就不足为患了,江山迟早是可以打下来的,他们无非就是干的时间长了点,渠道建立的早点,完善点嘛。我们为了打市场,我把成品的利润砍掉,就赚个加工费,看你怎么玩?

而事实是,最后吃大亏的就是这些厂家。为什么呢?由于渠道没有建立,经验为零。销量跟不上去。而厂家想挣加工费,必然要有一定的产量。所以又很多的厂家盲目的进行生产。到最后,库存比其他竞争的商家们还多的多。如果行情不好,厂家为了回笼资金,就着急,一着急就上火。都想抛货。怎么办?把价格给拉下来!怎么拉?把厂家的加工利润给去掉!

市场的规律是:越掉价越卖不动!厂家就更着急了,贷款快到期了,货物有些快变质了,再卖不掉就玩完了。于是再掉,掉一点点就可以了。厂家就是这么安慰自己的。

你看,这样厂家就亏了。

而其他那些有完善销售渠道的商家呢,都有一定经验,每年的库存量该是多少,什么品种占比例多少,心里都有杆称。如果涨价,那最好,如果掉价了,反正我库存没你多,我不急。你过来和我竞争导致利润下降,虽然我挣不到钱,但也比你亏本好。

以上这些只是竞争白热化的原因之一,而重中之重是,到了2010年。狼来了!!谁来了?国内许多大型出口企业,多到举不胜举。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一下子全来了。这只是一个现象,很多人并不清楚他们为什么来了?不好好搞出口,来搞内销了,难道是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业务的需要?如果是这样那还好,问题并不是。而是因为他们出口根本就挣不到钱,再不想别的办法,也许会撑不下去,怎么办?出口靠的是订单,没有订单,厂家千百号人怎么办?厂家总要开工。搞内销吧,前几年内销的量这么大,我们也去搞,我们资金没有问题,人手也多的是。哪怕不挣钱,先保住厂家再说。(想法和转型中的冷冻厂一摸一样,到最后的结局也一摸一样)

那如何度过这个难关?

      新闻链接:2011年对虾内销之见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