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月就是今年的中华鲟繁殖期,正在采卵场监测的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杨元金认为,研究表明,2013年中华鲟没有自然繁殖的背后,化学污染或是重要原因。他呼吁,尽快启动对长江水底污染情况的监测,以评估对中华鲟繁殖的影响。
杨元金介绍,中华鲟在返回长江繁殖和幼鱼返回大海的过程中,都是游在长江底,以江底生物为食。如果水体污染,这就好比吃了“毒奶粉”,对中华鲟繁殖以及种群都是致命威胁。
中华鲟研究所和长江水产研究所的调查表明:近年来,中华鲟性别比严重失衡,雄性中华鲟数量大为减少。从2003年开始,中华鲟的雌雄比例一路走高,2003年达到5.86∶1,2005年达到了7.40∶1,现在已是10∶1。这意味着即便雌鱼产下大量卵子,也因为无法受精,种群无法繁殖。
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华鲟保护专家危起伟也认为,长江水体的污染是中华鲟最大的威胁。2001年后,科研人员在长江里不断发现躯体畸形和无眼的中华鲟幼鱼,而此前几乎未发现过。
研究显示:这种畸形与三苯基锡化合物有关,而三苯基锡多用于船舶涂料、木材防腐。它虽然在水体中含量极低,但通过食物链放大,可以在鱼体中富集到很高浓度,并通过母子传递。
中国鳗鱼网报道
中国鳗鱼网(www.chinaeel.cn)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鳗鱼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