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这一生物界中的独特存在,自古以来便超越了动物的范畴,古今中外都有许多关于它的动人故事。从古老文献记载到日常餐桌菜肴,从街巷间的口耳相传至深入人心的民俗信仰,鳗鱼的故事如同一首流淌不息的史诗,在世界各地都书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
莱茵河入海口的低地上,驻扎着以海堤、风车、郁金香闻名全球的海上贸易强国——荷兰,鳗鱼用鲜活的姿态游说和传载着17世纪顶峰,几万艘荷兰商船在全球个大洋穿梭,几乎垄断了国际贸易,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美名的辉煌历史。
公元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开启远洋探索,开辟新航路,史称大航海时代。西欧各国纷纷到美洲、非洲、亚洲寻找未开发的地区,荷兰也是其中之一。
当时,远洋航行意味着冒险。没有制冷保鲜技术的年代,短则数月、长则一两年的海上航行,船队的饮食保障是很大的问题。这时,聪明的荷兰人想到了鳗鱼。由于鳗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生命力顽强,只要勤换点干净的水就能存活数月甚至一年以上,因此这条鱼成为荷兰舰队远洋航行期间最重要的战略补给。到17世纪,荷兰的商船遍布全世界,造船业居于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马车夫”。
鳗鱼成为远洋航行的重要战略
渔业的发达,促进了海上的运输发展。荷兰人首先冒险建造一种仅能运送货物,不可装置火炮的三桅商船。这是一种造价低廉,却拥有巨大的容积的平底运输船。正是这种大轮船让荷兰商船队开始控制世界的海洋运输。与此同时,荷兰人还发明了保存、腌制和烟熏鱼肉的新方法。终于在17世纪,荷兰人轰轰烈烈地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
鳗鱼,这被视作“水中软黄金”的生物,成为了荷兰航海开拓市场的保障。它们富含脂肪与营养,是冬季里难得的热量来源。回忆起这段黄金年代,荷兰人民至今不忘鳗鱼的功劳。如今,荷兰政治中心海牙的市徽是口衔鳗鱼的鹳鸟,荷兰国家博物馆还收藏着不少关于鳗鱼的艺术作品。
当初的海上马车夫已经成为缩影,但鳗鱼以其古老的历史感、顽强的生命力、生动的游姿演绎着这段对于荷兰人民和世界大开发都有深远意义的远洋进程。
在鳗文化的长河中,尚有许多璀璨夺目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探寻。关于这条繁衍千年的古老鱼种,还有哪些精彩故事?鳗游古今,寻溯千年,我们下期见~
中国鳗鱼网(www.chinaeel.cn)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中国鳗鱼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