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试论鳗鲡鳗鱼健康养殖模式新架构

水产养殖中,“健康养殖”应该是指投放无疫病苗种、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在可接受养殖成本范围内,给其创造适宜生长环境,使所养殖动物能以快速生长和发育,减少病虫害发生频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化养殖模式。实现健康养殖目标,具体到养殖中各个环节,如何进行实际操作。

本文试图以此为方向,以鳗鲡(Anguilla)生物学特性为基础,以实际可操作性为前提,结合现有的养殖操作手法、养殖环境来探讨如何具体进行鳗鲡健康养殖。尝试探讨建构鳗鲡健康养殖新模式的操作关键点。

一、主要养殖品种及其生活特性

众所周知,在鱼类生物中,现存共有鳗鲡19种和亚种。我国养殖较为成功的品种为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和欧洲鳗鲡(Aguillaanguilla),近几年有发展养殖一部分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从其生活习性及生物学特性分析,三种鳗鲡基本相同。但是,因其产卵地及苗种洄游路线不同,使其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对温度适应范围、药物耐受浓度以及生物学上体长、体型上的差异。

1. 共同生活习性

鳗鲡为硬骨鱼纲。无腹鳍,鳞片退化埋于皮下。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各鳍均无硬棘。自然生活中鳗鲡主要生长地为温、热带水域。正常生活在淡水中,生殖时洄游到海洋中产卵,产卵后亲鱼即死去,卵受精后发育成透明柳叶状小鱼,俗称 “柳叶鳗(Leptocephalus)”,经变态发育,进入淡水中生长至性成熟再复回深海产卵。周而复始这种降河性产卵洄游生活。鳗鲡其性凶猛,属肉食性鱼类。

2.  三种鳗鲡在养殖方面主要差异

了解鳗鲡这些自然特性,在养殖中可以针对性对其进行管理操作,以人为手段为其创造适宜的生长、生活环境。这是架构健康养殖模式的基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二、建构健康养殖环境

我国现有鳗鱼养殖模式主要为水泥池高密度精养和土池粗养模式。无论何种养殖模式对养殖池及其设施建造都应符合鳗鲡生长特性。这是进行健康养殖的关键。

1.养殖池建构

池底:尤其进行高密度精养的水泥池,依据场地条件,确定养殖池底结构。池底由四周向池中心排污箱倾斜,倾斜度不应低于10度。中间排污箱根据养殖池面积大小设定,应占总池面积的0.5%左右,同时配备相应排污管道。尤其在欧鳗养殖中,必须保持池底排泄物由中间排污箱快速排出。底质通常为水泥底、砂石底或石灰黄土混合底。


依据不同鳗鱼生活习性,结合养殖实践操做手法,欧洲鳗养殖最好选用水泥底结构,日本鳗和美洲鳗养殖最好选择砂石底养殖。

土池建造应以符合土质较硬,建成后不会渗漏为原则。池底向排污箱方向倾斜。

养殖池面积:养殖池面积应根据放养鳗鱼规格大小选择。
遮荫保温:精养池上面通常搭建用于保温或遮荫的棚架设施。此设施应具备两方面要求:保障池面上空间通风性良好;保障池棚内有足够的采光量。

为此,要求保温棚顶端距池面高度应达到3m左右。冬天保温时在棚顶端开一定数量天窗,依天气及气温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应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中氧气饱和。棚上面使用的保温布应黑白相间,保证棚内有足够光照。

2.水源及水预处理措施

“ 养鱼先养水”,首先确保选择无重大污染,水质合适的水源为养殖用水;其次,确保进入养殖池内水质为健康水质。我国现有养殖鳗鱼使用的水源有山溪水、水库水以及地下水。各种水源水质优缺点都很明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因此,无论使用哪一种水源,都应该对进场后的水源进行预先处理。

过滤:沙滤或网滤均可,首先对外来水源进行物理净化。

曝气:尤其使用地下水源时,必须曝气。使用水车式增氧机或者空压机底层曝气,提高水中DO达到6mg/L。

杀菌消毒:使用较高浓度ClO2或KMnO4等强氧化杀菌剂,对水源进行消毒及杀灭中间宿主处理。

培养有益生物相:泼洒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即事先向养殖用水中接入有益菌,培养水中有益微生物占优势的良好生物相。

经过各个环节预先处理后,确保进入养殖池内的水源为健康水质。

3.养殖区隔绝外界污染

养殖区必须具有高度独立性,不受外界可能产生的任何污染源。同时,养殖区内进排水独立,不产生交叉污染。所使用器具独立,使用后即进行消毒处理。

三、养殖对象选择及管理措施

健康养殖的前提是保证所要养殖的对象健康。再对其科学饲养管理,使养殖鳗鱼健康、快速成长,最终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1.苗种

健康苗种必须是在正常放苗季节时,同时具有活力强、体质强健、体表干净、规格均匀,无任何外伤的特性的苗种。

2. 养殖密度

合适的养殖密度既可以确保养殖鳗鱼快速、健康成长,也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养殖风险,同时也是降控养殖成本的关键措施之一。

养殖过程中及时调控养殖密度,是健康养殖中最重要的一个管理环节。依养殖鳗鱼生长速度,通常约养殖45天~60天左右,对其进行大小分选、重新调整密度。

3.饵料

鳗鱼养殖投饵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白苗培育初期,投喂开口饵料,通常为红虫。此阶段持续45天~60天;第二阶段,即开口训饵以后的养殖,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红虫:生长环境肮脏,自身难免潜伏大量病源。到场后需先经过2天~3天清水漂洗、压爬,筛选出健康、活力强、内脏干净的红虫。使用前再经过高浓度食盐浸泡刺激、吐脏后投喂。

饲料:鳗鱼养殖中投喂的饲料均为高蛋白人工配合饲料,促使鳗鱼生长加快。但其含高蛋白质,难免易引起鳗鱼消化问题。因此,选择投喂的饲料应既能满足营养结构适宜,又要确保能促使鳗鱼易消化的饲料

4.水质管理

水质调控

物理调控,在投喂完饲料两个半小时后排污、换水。尽量减少排泄物及残饵累积,同时也要考虑水质稳定。

化学调控,定期使用ClO2、表面活性剂等对水体、养殖池及养殖棚内进行消毒。

生物调控,泼洒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及腐植酸等有机肥料,保持养殖中有益微生物持续占优的生物相结构。

搭配混养

利用鱼类之间生物性的差异,在养殖鳗鱼池内搭配一定数量杂食性、抵抗力强、不易自然繁殖的小型鱼类,尤其在土池养殖中,搭配混养合适鱼种对养殖池稳定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可选择单性罗非鱼等,10尾/亩~15尾/亩。

四、疾病防控

疾病防控健康养殖过程中,有害微生物潜伏于养殖中各个环节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健康养殖也需要时刻预防病虫害及对可能爆发的病源进行防控。鳗鱼养殖可能发生病虫害的原因主要有:外来病源菌、寄生虫及虫卵侵入引起机体感染损伤性疾病;不当的投喂引起消化道负担,降低鳗鱼自身免疫及抵抗力;气温等环境不适应致使鳗鱼抵抗力下降;机械性损伤和用药不当发生中毒性疾病。

1. 外来病源预

外来病源是鳗鱼养殖中主要发病原因,危害最大。此类疾病常见的有:细菌性烂鳃、烂尾等,指环虫、车轮虫、粘孢子虫、内脏线虫等寄生虫性疾病,肾脏肿大等可能的病毒性疾病。

预防外来病源,首先确保养殖用水源无重大污染,同时水源进场后需经过严格的“ 沉淀→过滤→化学消毒→曝气→有益微生物接种”环节。消灭一切可能外来的有害微生物,同时保障水体中DO饱和,NO-等理化指标不超标。

2. 不当投喂

“病由口入”,不可否认,生物体很多疾病究其根源,均与其摄食不当有直接关系。此类情况最直接发病包括有:肠炎、咬食、肠胃及肝病变等。尤其摄食不当诱发鳗鱼免疫力下降可能发生的其它疾病则更多。

预防此类疾病首先保证投喂的饲料不仅要求卫生指标合格,而且营养结构合理,易消化、促生长;其次必须根据当日天气、鳗鱼规格大小以及鳗鱼本身健康状况确定合适投饵率。最后要保证鳗鱼在摄食前后三小时内不能有剧烈环境波动的刺激或其它外来因素干扰,以免造成鳗鱼的消化负担。

3. 气温等环境因素

人工养殖不能过于违背鳗鱼生物学特性,其驯化也是逐渐渗透过程。由于环境不适造成可能诱发的鳗鱼疾病包括有:低温时的小瓜虫、日本鳗低温时弧菌爆发、低温时水霉菌爆发、欧鳗高温时脱粘及败血病、水质变化造成鳗鱼应激发病等。

预防此类疾病重要的是及时进行人为改造环境,在养殖场地建设时就需要考虑这方面的需求。控制养殖成本在允许范围以内,适当给鳗鱼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例如,冬天低温时,可通过加热设备提高养殖水温到适宜范围(20℃以上);夏天高温时,可通过加盖遮荫网或者隔热板等设施,降低养殖棚内温度到适宜范围(28℃以下)。在养殖过程中要尽可能维持养殖水体及其他环境稳定。

4. 机械损伤及用药不当

机械损伤与用药不当纯属养殖过程中管理或操作不当造成的鳗鱼损失。经常发生的有:操作不当引起的鳗鱼体表擦伤感染,如有些烂尾病;杀虫用药过量造成鳗鱼中毒;未正确判断病源用错药等。

这方面的预防,首先要求养殖者具有扎实的鳗鱼知识、养殖操作规范以及渔用药品知识。养殖管理过程中操作细心、得当;能够准确判断常见病源及合理用药。

鳗鱼养殖是周期相对较长的养殖过程,只有在养殖全过程中做到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健康、安全,才最终会取得健康养殖效果。只有在每个环节建立起良好的操作模式,才最终会建构起一种全新的鳗鲡健康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