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福建省鳗鲡产业发展回顾与思考


福建省鳗鲡 ( 以下简称鳗) 养殖,始于 20世纪 70 年代末期,是全国较早的养鳗省份之一,经过 40 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鳗鲡养殖、饲料及动保产品生产、烤鳗加工、苗种及活鳗烤鳗贸易、配套渔具及技术服务等完善的产业。福建鳗业无论是生产规模、养殖技术,还是产品质量都居全国首位,使福建成为世界鳗鱼产业重要基地。但在新的历史时期,福建鳗业也存在和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加以深入研究分析,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与途径,来维护与促进全省鳗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就当前业界关注的若干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1.福建鳗业的时代特征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留下时代烙印。福建鳗业是有历史、内涵与故事的产业。它一诞生就充满活力与特色,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赵紫阳、李先念、万里、杨尚昆、乔石等先后视察了福建省养鳗业。养鳗业成为当年福建省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出口创汇、增加收入最精彩的故事之一。福建鳗业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征。

1.1开放创新产业

一些史料记载,我国养殖鳗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明朝,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性养鳗业则是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早在1979 年福建省莆田涵江合营养鳗成为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养鳗场,从此养鳗业在八闽大地生根开花。福建省养鳗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是福建人爱拼才会赢、敢为天下先创业精神的产物。至今已有 40 年的发展历史,而且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1.2聚财先富产业

福建省养鳗业一诞生就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吸引资金、技术与人才的重要产业。一大批养鳗场、烤鳗加工厂与鳗鱼饲料加工厂如雨后春笋在福清、莆田等沿海地区建成投产,仅福清市 20 世纪 90 年代初养鳗场就有 300 多家、鳗鱼年产量 2 × 104t,烤鳗厂 10家,烤鳗年产量 7000 余吨。养鳗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创收外汇、为渔民增加收入,更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鳗业与乡镇企业成为福建当年充满改革开放内涵的两朵争奇斗艳的鲜花。

1.3外贸出口产业

福建鳗业既是引进外来的,更是出口外销的产业,养殖与加工的产品至始至终都是以外销出口创汇为目标。早期产品几乎百分之百外销,而且集中在日本,目前活鳗内销市场虽不断被拓展,但烤鳗等加工产品外销比例仍然高达 80%以上,而且外销的国家与地区更加多元化。但也正因为是外贸出口产业,福建省乃至我国鳗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非常薄弱,40 年来福建省鳗业多次经历了因金融危机、市场竞争与贸易壁垒等引发的重大危机,许多企业因此破产,产业遭受严重伤害。


2.福建鳗业的地位作用

福建鳗业以其艰辛的发展历史、特殊的行业属性与厚实的产业基础以及顽强的生命活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福建省渔业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目前,福建鳗业拥有五个全国第一的产业地位。

2. 1 鳗鱼养殖品种全国最多

福建省最早的鳗鱼养殖品种是产自我国沿海的鳗鲡 〔学名日本鳗鲡 ( Anguilla japonica) 、简称日本鳗)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试养欧洲鳗鲡( Anguilla anguilla) 并取得成功,经过 20 多年鳗鲡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进步,目前福建省鳗鲡养殖品种已从过去单一的日本鳗品种,发展为有日本鳗、欧洲鳗、美洲鳗 ( Anguilla rostrata)以及花鳗 ( Anguilla marmorata) 、双色鳗 ( An[1]guilla bicolor bicolor) 等多品种的养殖格局,鳗鱼养殖品种与养殖技术居全国首位。

2. 2 鳗鱼养殖产量全国第一

福建省鳗鱼养殖产量始终占据全国首位。目前全省大小养鳗场近 1 000 家,鳗鲡养殖面积2 600 hm2,其中精养池面积占 80% 以上。养鳗场主要分布在福州、南平、三明、龙岩、宁德地区。其中,福州地区养鳗场 709 家,养殖面积1 275. 0 hm2; 南平地区养鳗场 88 家,养殖面积420. 0 hm2; 三明地区养鳗场 98 家,养殖面积253. 8 hm2; 龙岩地区养鳗场 30 家,养殖面积53. 3 hm2; 宁 德 地 区 养 鳗 场 26 家,养 殖 面 积56. 0 hm2。2018 年全省投苗约 1. 8 亿尾,产量 9万多吨,居全国首位。

2. 3 烤鳗产量全国第一

福建省也是发展烤鳗加工业最早的省份,而且烤鳗加工厂一度达到 38 家的历史记录。目前全省共有烤鳗加工企业 20 家。其中: 福州地区12 家,三明地区 2 家,漳州地区 2 家,南平地区 1 家,厦门地区 1 家,莆田地区 1 家,宁德地区 1 家。年加工能力共约 15 × 104t,2018 年烤鳗产量 3 万多吨,年产值近 50 亿元,烤鳗加工产量全国第一。

2. 4 鳗鱼饲料产量全国第一

鳗鱼饲料是福建省成功开发的特种水产饲料优秀品种,数十年来依然保持着全国领先水平。历年来福建省鳗鱼饲料产量占据全国七成以上。2018 年全省鳗鱼饲料加工企业 17 家,生产鳗鱼饲料 14. 5 × 104t,占全国的 70. 4% 。近年来,饲料生产企业为了适应越来越严格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环境友好型饲料配方,既满足鳗鱼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又保证青山绿水永续长存。目前全省鳗鱼饲料产销量前六的品牌 有 健 马、高 龙、海 马、大 昌 盛、天 农、劲威。

2. 5 鳗鱼出口创汇全国第一

福建省发展养鳗业的初始目的就是为了出口创汇,而且始终占据水产品出口创汇的大宗品种之一。2018 年全省鳗鱼出口创汇约 5. 66 亿美元,占全国鳗鱼出口创汇的 60% 以上。其中,烤鳗出口创汇 4. 7 亿美元; 活鳗出口创汇 9 100万美元; 冻鳗出口创汇 216 万美元。近 10 年来,全省平均每年鳗业出口创汇 5 亿美元以上。产品共销往世界 61 个国家与地区,其中销量前 10 位的国家与地区是日本、美国、俄罗斯联邦、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白俄罗斯、加拿大、乌克兰、新加坡。


3.福建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福建鳗业经历了 20 世纪 80 ~ 90 年代的快速扩张、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与 21 世纪前 10 年的严重萎缩、到近期的恢复提升的曲折历程。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难。就整个产业而言存在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竞争激烈等现象。但就目前而言福建省鳗业面临四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3. 1 鳗苗供应形势日益严重

鳗苗是养鳗业乃至整个鳗业的基础。特别是鳗苗人工繁育技术尚未成功,养鳗业需要的苗种完全依赖于捕捞天然鳗苗。由于过度捕捞加上生态环境污染破坏,鳗苗资源明显衰退,我国沿海鳗苗产量逐年减少。根据中国渔业协会鳗业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表明,2018—2019 年度全国( 大陆) 鳗苗捕捞量不足 15 t,只有历史最高年度产量 ( 2007 年 81. 5 t) 的 18% ,即使全部供给福建省养殖使用,也只能解决三分之一的苗量需求,而且近年来超过 70% 的渔获量流向境外。虽然目前福建省极少养殖本地鳗苗 ( 日本鳗苗) ,主要以美洲鳗鲡、欧洲鳗鲡等品种养殖为主,但这类养殖苗种完全依赖于进口,使鳗苗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更加突出: 一是欧鳗进口管制愈加严格,进关苗量明显减少; 二是美洲苗货源地情况复杂,大有坐地起价趋势,加大贸易风险; 三是进口检疫标准升级,海关检疫部门要求隔离场加装 “视频监控”,监管力度加大; 四是受我国 《关于国外农产品首次输华检验检疫准入程序》限制,无法从一些产苗国直接进口鳗苗。这些问题制约了鳗苗进口数量,据 统 计2019 年以来全省投苗量比去年同期减少 30% 左右。如果形势继续恶化,终将面临无苗可养的境地。

3. 2 鳗鱼养殖空间越来越小

福建省鳗业 40 年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养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充足的鳗苗资源,而且需要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电源通达等可供建场养殖的土地资源。国内鳗苗资源的衰退与国际市场鳗苗的严格监管,将严重制约福建省鳗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人口增加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不仅进一步制约了养鳗业的发展空间,而且使现有的鳗鱼养殖水域与土地必然要让位于城市建设、水域与土地利用效益更好的产业。目前,福建省福清、长乐等沿海地区养鳗场已逐渐被征用退养,养鳗业空间受到挤压; 内陆山区限养禁养的水域与土地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鳗鱼养殖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对水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在当前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对鳗鱼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而且福建省大部分养鳗场是在没有 “环评”的年代建立的。按现在环保要求,许多养鳗场的尾水排放都不符合环保要求,将面临罚款、禁养甚至拆除等严厉处罚。而养鳗场尾水排放达标整治不仅需要时间、资金,更需要技术创新,短期内很难完成并达到预期效果。

3. 3 烤鳗出口受阻开始显现

福建省养鳗业与广东省养鳗业最大区别在于养殖品种的不同与鳗鱼产品销售形态方式的不同。广东主养日本鳗鲡,并以活体鳗鱼初级原料形态销售出口为主; 而福建省则以养殖欧洲鳗鲡与美洲鳗鲡为主,并以烤鳗等加工产品形态销售出口为主。活鳗既可以出口外销,又可以内销;而福建省的烤鳗主要市场在境外,并且集中在日本、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其中日本市场销售量占比 50% 左右。虽然日本是世界上养殖鳗鱼的最大消费市场,但日本每年烤鳗消费的数量逐年减少,进口福建省的烤鳗数量也相应逐年减少; 而且日本最大的鳗鱼进口组织———日本鳗鱼输入组合最近已决定不再进口与销售欧鳗,将进一步减少福建省欧洲鳗鲡出口数量。美国是福建省烤鳗出口继日本后的第二大市场,中美贸易战对福建省烤鳗出口影响开始显现,2019 年以来福建省烤鳗对美出口锐减,有的企业减少了 75% 以上。主要原因: 一是欧洲鳗鲡入关必须符合溯源管理条件; 二是垒高技术壁垒,美方突然增加检测烤鳗 “甲苯咪唑代谢物”,使我省企业措手不及,损失巨大; 三是延长通关时间,美国 FDA 一反常态,拖延对进口烤鳗检测,原来几天就可以办妥的通关手续,现在要拖一两个月; 四是提高关税,烤鳗关税已提高到 30% 。

3. 4 行业抱团意识严重缺乏

福建省鳗业是严重依赖国外资源与市场的产业,除养殖技术与产业体系比较成熟完善外,缺乏国际竞争优势,极易受到国际资源与市场的影响,福建省鳗业 40 年来几经沉浮衰败都是源于此。福建省虽然早在 20 年前就成立了福建省鳗业协会以及县市鳗业协会组织,但在我国目前体制机制下,鳗业协会一样缺乏相应的调控手段与能力,对行业的调控指导与自律管理作用不大、效果不明显,致使福建省从事鳗业生产的从业者,无论是从事苗种与养殖的业主,还是从事饲料生产与烤鳗加工的业主,严重缺乏大局意识、忧患意识与抱团取暖意识,甚至存在加价抢购、削价竞销、以次充好等恶性竞争现象。这些使福建省鳗业蒙冤受屈、深受其害,损失惨重。教训极其深刻,值得大家重视与反思。


4.福建鳗业持续发展的优势条件

福建以其独特的渔业资源优势、研发优势、加工优势、市场优势为持续发展鳗业乃至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就福建鳗业而言,具有三个突出的持续发展优势条件。



4. 1 产业基础扎实

福建省鳗业经过 40 年发展,已从单纯养殖生产发展成为涵盖养殖生产、烤鳗加工、饲料开发、出口销售、科技开发和品牌建设相配套的产业,更是福建省渔业十大超百亿品种中产业链最完整、产业化水平最高、产值最高的品种。全省涉鳗从业人员 60 万人,全产业总产值约160 亿,年创汇超过 5 亿美元。福建已然成为世界鳗业的重要基地。扎实的产业基础成为支撑福建省鳗业持续发展的良好条件。同时,为了加强鳗业行业的协调与自律,福建省早在 20 世纪 90年代,重点养鳗地区就相继成立了县、市鳗业协会,1998 年成立了省鳗业协会,目前全省有县、市、省三级鳗业协会组织 10 个。省鳗业协会被评为 “五 A”级社会组织; 20 年来,协会得到了政府和会员巨大鼓励与支持,充分发挥了交流平台和桥梁连接作用,有效促进了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4. 2 消费市场广宽

鳗业由于受到鳗苗资源、养殖与加工技术等因素的制约,鳗鱼产品一面世就价格高企,国内市场难以接受,只能出口外销,而且集中在具有鳗鱼消费传统的日本市场。但经过 40 年的培育,福建省乃至我国的鳗鱼消费市场得到不断拓展,从国际鳗鱼消费市场来看,从过去单一的日本市场不断扩展到世界 60 多个国家与地区,其中福建省销往日本烤鳗产量占比从过去的 100% 减少到不足 50% ; 从国内鳗鱼消费市场来看,消费数量逐年增加并有加速提升的趋势,目前国内消费的活鳗数量达到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烤鳗国内销量近三年年均递增 20% 以上,消费比重接近 2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加上鳗鱼消费产品形态多样,销售形式多元,消费方式便捷,国内鳗鱼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市场前景也仍然被看好。消费市场的扩大成为牵引福建省鳗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4. 3 管理措施完善

福建省鳗业 40 年创业发展历程也是行业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健全的过程。由于生产的产品从一开始就销往国外发达国家,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无论是养殖过程还是加工过程,都受到国内外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管,在国内不仅受到渔业主管部门的监管,同时也接受来自商检、海关与质检等部门的监管,各部门都结合各自监管的重点生产环节与领域,制定了一整套监管措施与技术标准。在国际市场上不仅要接受进口国对我省出口产品的严格检查,而且还要接受相关国家对我省鳗鱼养殖产地与烤鳗加工车间的飞行检查,检查项目多达几十项,同时,每次或因产品药物残留问题或因绿色技术壁垒引发的产品质量危机,都促使我省鳗业生产质量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与鳗鱼品质进一步提升。目前福建省鳗业从苗种放养到养殖生产、从饵料施放到药物等投入品使用、从产品加工到出口销售等环节都建立了全方位、全流程的监管措施与技术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5.福建鳗业发展的深刻启示

福建鳗业 40 年的发展史对福建省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管理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

5. 1 延伸产业链条才能提升鳗业的整体实力

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福建省鳗业能够保持40 年来的持续发展得益于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从开始的养鳗业延伸出服务或消纳鳗鱼养殖的各个产业: 苗种贸易、饲料加工、烤鳗加工、药物研制、设备研制、出口贸易、病害防治等等一系列成链条的产业。虽然各个关联产业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调控并存在利益竞争,但每当鳗业遭遇危机的时候,产业链就会像一只无形的手对各个产业进行神奇的调节调控,各个产业为了共同的目的自觉进行交流沟通、协商妥协,达到认知共识,进而合作扶助,摆脱危机,共同发展。

5. 2 创新养殖技术才能拓展鳗业发展的空间

鳗鱼养殖产业是处于鳗业产业链的核心地位,与其相关联的产业都是养鳗业的衍生物。因此,养鳗业发展的规模大小、效益好坏、质量水平与潜力前景决定了产业链条上关联产业的前途与命运。养殖技术的创新是推进提升养鳗业发展水平的第一要素。福建省养鳗业的发展就是依靠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把养殖品种从单一的日本鳗鲡扩展到欧洲鳗鲡、美洲鳗鲡、双色鳗鲡等多品种养殖; 把养殖模式从初始的土池养殖提升到循环水、工厂化、智能化养殖模式; 把养殖成活率从主要依赖药物转变到科学控制水质、投放饵料与精细管理的综合措施上来。今后养殖技术的进步要在节约用地用水与节能环保的方面取得不断创新,特别要在养鳗场尾水排放达标方面下足功夫,整治到位,否则养鳗业将受到严重制约,进而影响到鳗业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5. 3 充分利用鳗苗资源才能确保鳗业永续发展

在鳗苗人工繁育技术尚未成功的情况下,鳗苗对于养鳗业乃至整个鳗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特别在目前国内长江流域全面禁捕、欧洲鳗苗禁止出口、美洲鳗苗限量捕捞,而且没有新的补充养殖品种的形势下,合理利用与保护鳗苗资源显得更为重要与迫切。因此,对福建省来说,既要努力扩展开发境外鳗苗资源,增加鳗苗进口数量,又要充分利用好、保护好采购进口的鳗苗资源,千方百计降低鳗苗的病死率,确保鳗苗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在严格实行国内鳗苗禁捕规定、合理利用鳗苗资源的前提下,福建省养鳗企业也要未雨绸缪,逐步恢复养殖日本鳗鲡,既能减轻进口鳗苗的压力,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内鳗苗外流,多用于国内养殖。

5. 4 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才能增强鳗业发展的生命力

质量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和生存的根本。质量安全一旦没有保障,也将意味着企业无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无发展壮大可言,甚至走向亏损破产。鳗鱼作为顶级优质食品,其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的稳定。过去,福建省鳗业企业在产品质量安全上有过惨痛的教训,影响深刻。因此,与鳗业关联的各个产业都有责任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并落实到位; 严禁使用违禁药物与投入品,做到产品质量可控追溯; 同时,要严禁销售、加工病死鳗鱼与药物残留超标的鳗鱼,共同维护好鳗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