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鳗鱼网

鳗鱼养殖过程的规范管理



一、注意鳗鱼养殖的生态条件

(1)光照   

一定的光照能培养水色,抑制寄生虫和病菌的繁殖,能提高杀虫和治病的效果。但鳗鱼怕光,夏天光照强,需用85%黑色遮阴网;冬天光照弱,需用白色保温膜。

(2)水温   

鳗鱼对水温变化也很敏感,因此要注意保持水温相对稳定,温差或水温太高时要注意控制投料量;土池养殖中需保持2.5米以上的水深,以形成上下温跃层,这样无论在夏天或冬天,底层均能保持稳定的水温。

(3)盐度   

水体保持2-5‰的盐度可起到预防寄生虫和病菌的作用。

(4)氨氮   

水体中NH4+、NO2-、NO3-等有毒的游离氨与水温、PH值有关。

(5)PH值   

水体需保持一定的PH值,如果水中PH值太低,则要注意培养水色;如果太高,则每亩需施用明矾1-1.5千克。

(6)氧气   

水体中的溶氧量需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二、 合理的放养密度      

鳗鱼养殖应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因为放养密度太低会影响鳗鱼摄食,密度太高则有压迫感,且排泄量多,换水多,水环境不稳定。


             三、彻底排污            

鳗鱼摄食旺盛,产生的残饵和粪便较多,应及时清除。根据鳗鱼摄食后2-3小时为排粪高峰的特性,一般在投喂3小时后进行排污,水泥池精养鳗鱼要求全面、认真地刷洗,且每1小时排臭一次。

四、水环境的调节        

鳗鱼水环境的调节重在水色的培养与维持。水体内的水色主要由绿色或棕色的微藻形成,它们具有净化水质、遮光和平衡细菌生长的作用;微生态制剂可分解残饵和粪便等有机质,并能吸收硫化氢、有机物等,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也可抑制细菌的生长。这两者均可使养鳗过程中的换水量减少,从而减少抽水和冬季加温的费用,最重要的是使水环境保持稳定,利于鳗鱼的正常摄食和健康生长,减少疾病发生,减少用药次数。

五、定期消毒、合理用药   

鳗鱼养殖多采用较高密度的半精养或精养养殖方式,若水体中水色调控不好或遇下雨天等,水体内细菌和寄生虫总量就会增多。因此,应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定期(约7-10天)使用无残留、低刺激的消毒药物和杀虫剂对水体进行消毒一次。当鳗鱼确实发生疾病时,要对症下药,选择无残留、低毒、低抗药性的药物如中草药、中西药合剂或西药合剂治疗。


六、饲料中添加免疫促长添加剂

鳗鱼养殖属强化养殖,养殖密度高、生长快,难免会产生体弱、免疫力差等问题,因此,应在鳗鱼饲料中添加免疫促长添加剂如Vc、Ve、多维、多肽、免疫多糖、微生态制剂等保健品,既可增强鳗鱼对环境的抵抗力,又可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使鳗鱼健康生长。